论现代汉诗的美育价值及其实施途径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现代汉诗相关问题界说 | 第11-25页 |
(一) 现代汉诗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 诸家论诗歌 | 第11-12页 |
2. 从新诗到现代汉诗 | 第12-13页 |
(二) 现代汉诗与新诗的比较 | 第13-15页 |
1. 界定标准 | 第13-14页 |
2. 文学样式 | 第14页 |
3. 表达内容 | 第14-15页 |
(四) 现代汉诗与诸文体的区别 | 第15-25页 |
1. 现代对古典的批判继承 | 第15-19页 |
2. 中外诗歌的相互借鉴 | 第19-22页 |
3. 诗歌与散文的交错区别 | 第22-25页 |
二、现代汉诗教学的渊源、基础和现状 | 第25-31页 |
(一) 渊源:历史悠久的诗教传统 | 第25-26页 |
(二) 基础:百花齐放的发展规模 | 第26-27页 |
(三) 现状:欣欣向荣的教育现状 | 第27-31页 |
三、现代汉诗的审美教育价值 | 第31-39页 |
(一) 审美价值之一:内涵之美 | 第31-34页 |
1. 创造思维的培养 | 第31-32页 |
2. 完美品格的塑造 | 第32-33页 |
3. 言语激情的历练 | 第33-34页 |
(二) 审美价值之二:形式之美 | 第34-39页 |
1. 独特创新的个性美 | 第34-35页 |
2. 激情四射的活力美 | 第35-36页 |
3. 悦耳动听的音韵美 | 第36-39页 |
四、美育视野中的现代汉诗教学 | 第39-76页 |
(一) 美读——审美陶冶的内在升华 | 第39-54页 |
1. 美读的渊源与价值 | 第39-41页 |
2. 艺术巧妙的美读指导 | 第41-46页 |
3. 丰富多样的美读形式 | 第46-54页 |
(二) 品读——诗性语言的涵泳咀嚼 | 第54-64页 |
1. 意境优美的古今诗歌品读 | 第54-60页 |
2. "大海"题材的中外诗歌品读 | 第60-64页 |
(三) 作诗——言语训练的有效载体 | 第64-72页 |
1. 今译古诗:内外节奏的双方互补 | 第64-67页 |
2. 诗性表述:艺术表达的双向互动 | 第67-70页 |
3. 仿诗写作:语言形式的双层训练 | 第70-72页 |
(四) 诗歌校本课程——打工诗人郑小琼 | 第72-76页 |
五、现代汉诗教学与教师审美素养 | 第76-85页 |
(一) 完善的知识结构 | 第76-82页 |
(二) 精专的教学技能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一诗歌文本 | 第88-102页 |
附录二课堂实录 | 第102-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