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自动变速器在我国天然气公交汽车中的应用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天然气公交车及自动变速器的普及 | 第16-18页 |
1.2.2 天然气城市公交车对AT变速器匹配要求 | 第18-19页 |
1.2.3 中重型AT变速型号发展及在国内天然气公交应用概况 | 第19-21页 |
1.2.4 AT变速器在国内天然气公交应用中挑战与前景 | 第21页 |
1.3 天然气公交车AT变速器基本结构及变速器油的功能 | 第21-25页 |
1.3.1 AT变速器的基本结构 | 第21-24页 |
1.3.2 AT变速器油的主要功能 | 第24-25页 |
1.4 国内外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1.4.1 国外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现状 | 第25-30页 |
1.4.2 国内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1.5 ATF配方技术及研制油主要性能要求 | 第31-35页 |
1.5.1 ATF配方技术及发展趋势 | 第31-33页 |
1.5.2 研制油主要性能要求 | 第33-35页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技术指标值的确定及基础油的选配 | 第37-56页 |
2.1 中重型AT变速器油技术指标值的确定 | 第37-38页 |
2.2 ATF基础油的应用现状 | 第38-41页 |
2.3 基于组合赋权-ELECTRE-I法的基础油筛选 | 第41-50页 |
2.3.0 ELECTRE-I优化模型构建 | 第41-44页 |
2.3.1 组合赋权-ELECTRE-I法对基础油组分的优化 | 第44-49页 |
2.3.2 基础油特性 | 第49-50页 |
2.4 基础油调和试验 | 第50-55页 |
2.4.1 基础油理化特性 | 第50页 |
2.4.2 调和理论分析 | 第50-53页 |
2.4.3 调和实验分析 | 第53-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研制油添加剂的选择 | 第56-76页 |
3.1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第56-59页 |
3.1.1 摩擦改进剂的作用及减摩机理 | 第56-57页 |
3.1.2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 | 第57-58页 |
3.1.3 摩擦改进剂配比剂量试验 | 第58-59页 |
3.2 抗氧化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第59-64页 |
3.2.1 抗氧化剂作用及抗氧化机理 | 第59页 |
3.2.2 抗氧化剂的选择 | 第59-60页 |
3.2.3 抗氧化剂配比剂量试验 | 第60-64页 |
3.3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第64-69页 |
3.3.1 极压抗磨剂的作用机理 | 第64-65页 |
3.3.2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 第65页 |
3.3.3 极压抗磨剂配比剂量试验 | 第65-69页 |
3.4 清净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第69-72页 |
3.4.1 清净剂的作用机制 | 第69-70页 |
3.4.2 清净剂的选择 | 第70页 |
3.4.3 清净剂的配比剂量试验 | 第70-72页 |
3.5 其他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 第72-75页 |
3.5.1 防锈剂的选择 | 第72-73页 |
3.5.2 抗泡剂的选择 | 第73-74页 |
3.5.4 抗乳化剂的选择 | 第74-7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全配方方案优化 | 第76-91页 |
4.1 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复配效果分析 | 第76-81页 |
4.1.1 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竞争性分析 | 第76-77页 |
4.1.2 复配效果分析试验设计 | 第77-79页 |
4.1.3 复配分析响应曲面及等高线图 | 第79-81页 |
4.2 全配方案设计 | 第81-82页 |
4.3 全配方案试验结果 | 第82-83页 |
4.4 基于组合赋权-ELECTRE-I法的全配方方案优选 | 第83-90页 |
4.4.1 构建优化评价体系指标 | 第83-84页 |
4.4.2 确定研制油指标评价综合权重 | 第84-85页 |
4.4.3 基础油净优势值计算 | 第85-88页 |
4.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8-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研制油性能综合测试 | 第91-95页 |
5.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91-92页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92-9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