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研究--以AL公司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为例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引言第15-31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5-19页
        1.1.1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必要性及其传统模式第15-18页
        1.1.2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传统模式面临的问题第18-19页
        1.1.3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19页
    1.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第19-27页
        1.2.1 基本概念第19-21页
        1.2.2 基础理论第21-27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7-28页
        1.3.1 研究框架第27页
        1.3.2 研究方式及分析方法第27-28页
    1.4 本文的拟创新之处第28-31页
        1.4.1 研究问题的创新第28页
        1.4.2 研究视野的创新第28-29页
        1.4.3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创新第29-31页
第2章 国内外文献梳理和评述第31-47页
    2.1 国外研究状况评述第31-38页
        2.1.1 企业慈善捐助的相关研究及评述第31-34页
        2.1.2 社会企业的相关研究及评述第34-36页
        2.1.3 产业扶贫的相关研究及评述第36-38页
    2.2 国内研究状况评述第38-47页
        2.2.1 企业慈善捐助的相关研究及评述第38-41页
        2.2.2 社会企业的相关研究及评述第41-44页
        2.2.3 企业产业扶贫的相关研究及评述第44-47页
第3章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救济”模式及其特征第47-63页
    3.1 企业慈善捐助方式第48-53页
        3.1.1 企业慈善捐助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第48-49页
        3.1.2 企业慈善捐助的主要形式第49-52页
        3.1.3 企业慈善捐助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2-53页
    3.2 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方式第53-59页
        3.2.1 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驱动力第53-55页
        3.2.2 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社会救助效应分析第55-59页
    3.3 “救济”模式的特征第59-63页
        3.3.1 救助时限以短期救助为主第59-60页
        3.3.2 救助动力主要来源于外部压力第60页
        3.3.3 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第60-63页
第4章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增权”模式及其特征第63-83页
    4.1 社会企业方式第65-69页
        4.1.1 社会企业的内涵及其作用机制第65-68页
        4.1.2 社会企业的主要救助形式第68-69页
    4.2 企业产业扶贫方式第69-76页
        4.2.1 公司+农户(贫困者)第70-73页
        4.2.2 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者)第73-76页
    4.3 “增权”模式的特征第76-83页
        4.3.1 社会企业的特征第76-77页
        4.3.2 企业产业扶贫的特征第77-83页
第5章 传统模式的困境:AL公司的传统救助实践第83-97页
    5.1 AL公司的传统社会救助实践第83-89页
        5.1.1 AL公司的“救济”模式的社会救助实践第84-87页
        5.1.2 AL公司的“增权”模式的社会救助实践第87-89页
    5.2 传统模式面临的被救助者困境第89-92页
        5.2.1 村集体企业和合作社的盈利不足第89-90页
        5.2.2 贫困人口项目自主运营能力不足,外援依赖性强第90-91页
        5.2.3 非理性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泛滥第91页
        5.2.4 脱贫率和返贫率双高第91-92页
    5.3 传统模式面临的企业社会风险困境第92-97页
        5.3.1 由社会救助失败而引致的社会风险第92-94页
        5.3.2 由于被救助者的道德风险而引发的企业社会风险第94-97页
第6章 困境的根源与超越:理论逻辑与介入机制第97-113页
    6.1 贫困文化与社会排斥的制约第97-105页
        6.1.1 微观层面:贫困文化的影响第97-102页
        6.1.2 宏观层面:社会排斥的影响第102-105页
    6.2 社会工作的介入第105-113页
        6.2.1 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第105-108页
        6.2.2 社会工作与消解贫困文化第108-110页
        6.2.3 社会工作与化解社会排斥第110-113页
第7章 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AL公司参与社会救助的新探索第113-133页
    7.1 社会工作平台的构建第113-124页
        7.1.1 参与主体的目标与障碍第113-115页
        7.1.2 “社会工作平台”的构想与机制第115-117页
        7.1.3 “社会工作平台”的组织结构与工作程序第117-120页
        7.1.4 “社会工作平台”的实践形式第120-124页
    7.2 “社会工作平台”的行动成效第124-130页
        7.2.1 推动收入增加以促进经济脱贫第124-125页
        7.2.2 更新精神面貌消解贫困文化第125-127页
        7.2.3 化解社会排斥以实现持续发展第127-130页
    7.3 对企业社会风险困境的化解第130-133页
        7.3.1 化解了由社会救助失败而引致的社会风险第130-131页
        7.3.2 消解了由于被救助者的道德风险而引发的企业社会风险第131-133页
第8章 “协作”模式: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转换第133-147页
    8.1 “协作”模式的当代需求与构筑第133-135页
    8.2 “协作”模式的功能第135-137页
    8.3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与企业社会风险治理第137-141页
        8.3.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第137-140页
        8.3.2 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功能在于治理企业社会风险第140-141页
    8.4 “协作”模式与企业治理社会风险能力提升第141-147页
        8.4.1 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契合性第142-143页
        8.4.2 个体贫困风险成为社会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第143-145页
        8.4.3 “协作”模式对个体贫困风险的管控第145-147页
第9章 结语第147-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3-164页
后记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作创新中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前置因素和“双刃剑”效应研究
下一篇: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一个多重中介及调节性效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