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研究结构及框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权益资本成本计量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2.1.1 权益资本成本的含义 | 第16页 |
2.1.2 事后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模型 | 第16-17页 |
2.1.3 事前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模型 | 第17-19页 |
2.1.4 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模型的选择 | 第19-21页 |
2.2 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28页 |
2.2.1 供给侧改革因素 | 第21-22页 |
2.2.2 产权性质 | 第22页 |
2.2.3 公司规模 | 第22页 |
2.2.4 行业因素 | 第22-23页 |
2.2.5 贝塔系数 | 第23页 |
2.2.6 账面市值比 | 第23-24页 |
2.2.7 财务风险 | 第24页 |
2.2.8 公司成长性 | 第24-25页 |
2.2.9 股票流动性 | 第25页 |
2.2.10 经营风险 | 第25页 |
2.2.11 公司治理 | 第25-26页 |
2.2.12 经营效率 | 第26页 |
2.2.13 信息不对称 | 第26-28页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28-35页 |
3.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8-29页 |
3.2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9-30页 |
3.3 供给侧改革政策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理论模型 | 第30-31页 |
3.4 异质产权下供给侧改革政策对权益资本成本效应分析 | 第31-33页 |
3.5 不同公司规模供给侧改革政策对权益资本成本效应分析 | 第33-35页 |
第4章 实证检验设计与分析 | 第35-54页 |
4.1 实证假设与设计 | 第35-40页 |
4.1.1 样本及数据选取 | 第35-36页 |
4.1.2 被解释变量的计算 | 第36-37页 |
4.1.3 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37-39页 |
4.1.4 模型设计 | 第39-40页 |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4.2.2 单变量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4.2.3 相关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3-46页 |
4.2.4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解决 | 第46页 |
4.2.5 全样本数据组多变量回归模型 | 第46-47页 |
4.2.6 异方差检验 | 第47-49页 |
4.2.7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4.3 异质产权对供给侧改革政策降成本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 公司规模对供给侧改革政策降成本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5章 供给侧改革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 第54-65页 |
5.1 供给侧改革因素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 第54-57页 |
5.1.1 以供给侧改革因素作为分组依据 | 第54-55页 |
5.1.2 以产权性质和供给侧改革因素作为混合分组依据 | 第55-57页 |
5.2 不同分组中供给侧改革因素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 第57-62页 |
5.2.1 以地区为分组依据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模型 | 第57-59页 |
5.2.2 以公司成长性为分组依据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模型 | 第59-60页 |
5.2.3 以财务风险为分组依据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模型 | 第60-61页 |
5.2.4 以经营风险为分组依据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模型 | 第61-62页 |
5.3 模型稳健性检验 | 第62-65页 |
5.3.1 全样本模型稳健性检验 | 第62-63页 |
5.3.2 供给侧改革因素稳健性检验 | 第63-65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5-69页 |
6.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65-67页 |
6.2 研究贡献 | 第6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