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1.4.2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1.4.4 统计分析法 | 第13页 |
1.4.5 访谈法 | 第13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2.1.1 国外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1.2 国外工作域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1.3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2.1 国内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2.2 国内工作域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文献综述 | 第22-23页 |
2.2.3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23页 |
2.3 文献述评 | 第23-26页 |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26-37页 |
3.1 工作域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机理研究 | 第26-32页 |
3.1.1 冲突的定义 | 第26页 |
3.1.2 边界理论相关概念的介绍 | 第26-28页 |
3.1.3 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分析 | 第28-30页 |
3.1.4 基于工作域视角的工作家庭冲突影响机理分析 | 第30-32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2-37页 |
3.2.1 工作压力与工作家庭冲突 | 第32-33页 |
3.2.2 工作自主性与工作家庭冲突 | 第33-34页 |
3.2.3 组织支持与工作压力冲突 | 第34-36页 |
3.2.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研究步骤设计 | 第37-38页 |
4.1.1 问卷制作 | 第37-38页 |
4.1.2 数据收集 | 第38页 |
4.2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41页 |
4.2.1 地区分布 | 第38页 |
4.2.2 性别分布 | 第38-39页 |
4.2.3 年龄分布 | 第39页 |
4.2.4 教龄分布 | 第39-40页 |
4.2.5 学校性质 | 第40页 |
4.2.6 任职学科性质 | 第40-41页 |
4.2.7 岗位性质 | 第41页 |
4.3 问卷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分析 | 第41-43页 |
4.3.1 收敛效度 | 第41-42页 |
4.3.2 区别效度 | 第42-43页 |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3-50页 |
4.4.1 结构方程模型优点 | 第43页 |
4.4.2 结构方程建模 | 第43-45页 |
4.4.3 结构方程模型相关适配度指标分析 | 第45-46页 |
4.4.4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 第46-48页 |
4.4.5 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结果讨论和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 第50-57页 |
5.1 结果讨论 | 第50-52页 |
5.1.1 工作领域的影响因素 | 第50页 |
5.1.2 工作压力与工作家庭冲突 | 第50-51页 |
5.1.3 工作自主性与工作家庭冲突 | 第51页 |
5.1.4 组织支持与工作压力、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家庭冲突 | 第51-52页 |
5.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 第52-57页 |
5.2.1 组织支持对策——因教龄不同而不同 | 第52-54页 |
5.2.2 工作压力对策——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 | 第54-55页 |
5.2.3 工作自主性对策——创造积极的提升环境 | 第55-56页 |
5.2.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 第57-58页 |
6.3 本研究的实践贡献 | 第58页 |
6.4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8页 |
6.5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Ⅰ 问卷 | 第65-67页 |
附录Ⅱ 访谈提纲 | 第67-68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清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