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趋势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趋势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趋势 | 第14-15页 |
1.2.3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页 |
1.3.1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1.3.2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自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相关概念 | 第18-27页 |
2.1 自媒体的相关概念与特点 | 第18-20页 |
2.1.1 自媒体的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1.2 自媒体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 第18-20页 |
2.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概念及本质 | 第20-22页 |
2.2.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 第21-22页 |
2.3 自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与特点 | 第22-27页 |
2.3.1 自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 | 第22-23页 |
2.3.2 自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 | 第23-27页 |
第3章 自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危害分析 | 第27-31页 |
3.1 动摇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 | 第27-29页 |
3.1.1 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态度 | 第27-28页 |
3.1.2 动摇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态度 | 第28-29页 |
3.2 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危害 | 第29-31页 |
3.2.1 冲击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 第29-30页 |
3.2.2 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 第30-31页 |
第4章 自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危害原因探析 | 第31-40页 |
4.1 客观因素 | 第31-36页 |
4.1.1 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机可乘 | 第31-32页 |
4.1.2 自媒体传播特点增强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 | 第32-34页 |
4.1.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自媒体环境监管难度大 | 第34-35页 |
4.1.4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主渠道功能还未完全发挥 | 第35-36页 |
4.2 主观因素 | 第36-40页 |
4.2.1 大学生特殊心理特点在自媒体环境被放大 | 第37页 |
4.2.2 大学生历史观较薄弱易受历史虚无主义迷惑 | 第37-38页 |
4.2.3 大学生信息辨析、抵制错误思潮能力较弱 | 第38-40页 |
第5章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探析 | 第40-48页 |
5.1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主流思想引领大学生 | 第40-42页 |
5.1.1 加强唯物史观在自媒体环境的阵地建设 | 第40-41页 |
5.1.2 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 第41-42页 |
5.1.3 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 | 第42页 |
5.2 严格监督管理自媒体平台优化自媒体环境氛围 | 第42-45页 |
5.2.1 加强自媒体环境下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监管 | 第43页 |
5.2.2 建立健全对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行为的惩戒机制 | 第43-44页 |
5.2.3 构建良好有序的自媒体环境 | 第44-45页 |
5.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历史消解虚无主义 | 第45-48页 |
5.3.1 利用思政理论课加强大学生自媒体素养培养 | 第45-46页 |
5.3.2 高校教师通过思政理论课正面回应历史虚无主义 | 第46-47页 |
5.3.3 强化大学生信息辨析能力增加感触历史的实践机会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