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起源 | 第9-10页 |
1.1.1 新课程改革 | 第9页 |
1.1.2 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民考汉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关注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新课改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2 物理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3 对民考汉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课题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对学习困难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1 国外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 | 第14-15页 |
2 主要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民考汉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学习困难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3 物理学习困难的界定 | 第16页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日本教育学者北纬伦彦的“三层次说” | 第16-17页 |
2.2.2 伯纳德·韦纳归因理论 | 第17页 |
2.2.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17-19页 |
3 和田地区初中民考汉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 第19-34页 |
3.1 物理学科本身的因素 | 第19-20页 |
3.1.1 初中物理的特点 | 第19-20页 |
3.2 学生因素 | 第20-29页 |
3.2.1 学习兴趣缺乏 | 第21页 |
3.2.2 学习动力不强 | 第21-22页 |
3.2.3 自我归因不恰当 | 第22-24页 |
3.2.4 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习惯不良 | 第24-26页 |
3.2.5 思维能力不强 | 第26-28页 |
3.2.6 知识结构不完整 | 第28-29页 |
3.3 教师和学校因素 | 第29-33页 |
3.3.1 教师因素 | 第29-32页 |
3.3.2 学校因素 | 第32-33页 |
3.4 家庭因素 | 第33-34页 |
4 对和田地区初中民考汉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应对策略 | 第34-41页 |
4.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4-35页 |
4.2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学习动力 | 第35-36页 |
4.3 帮助学生改善物理学习方法,对自身针对性归因分析 | 第36-37页 |
4.4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第37-38页 |
4.5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 第38-41页 |
4.5.1 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改善教育理念 | 第38-39页 |
4.5.2 丰富物理知识,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 第39-40页 |
4.5.3 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 | 第40-4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