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概述 | 第9页 |
1.2 悬置支架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 第9-11页 |
1.2.1 悬置支架的结构 | 第9-10页 |
1.2.2 悬置支架的性能特点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悬置发展综述 | 第11-12页 |
1.3.2 悬置有限元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悬置拓扑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1.4.1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1.4.2 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悬置支架载荷的建模分析 | 第15-25页 |
2.1 悬置系统的力学模型建模 | 第15-16页 |
2.2 悬置系统的数学模型建模 | 第16-20页 |
2.2.1 悬置系统的动能 | 第16-17页 |
2.2.2 悬置系统的势能 | 第17-19页 |
2.2.3 悬置系统的耗散能 | 第19页 |
2.2.4 悬置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 | 第19-20页 |
2.3 悬置的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的获取 | 第20-22页 |
2.3.1 悬置系统的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2.3.2 动力总成参数的获取 | 第21-22页 |
2.4 悬置支架载荷的获取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悬置支架强度与模态分析的有限元建模 | 第25-33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螺栓连接处理方法 | 第26-28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关联方式处理 | 第28-29页 |
3.4 有限元模型的加载方式处理 | 第29-31页 |
3.5 悬置支架的强度评价标准 | 第31-32页 |
3.6 悬置支架的模态评价标准 | 第3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悬置支架强度与模态的计算 | 第33-43页 |
4.1 铸件类支架的性能分析 | 第33-39页 |
4.1.2 四面体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4.1.3 支架的强度计算 | 第34-37页 |
4.1.4 支架对地模态的计算 | 第37-38页 |
4.1.5 支架对车模态的计算 | 第38-39页 |
4.2 钣金类支架性能分析 | 第39-42页 |
4.2.1 六面体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2.2 钣金支架的强度分析 | 第40-42页 |
4.2.3 钣金支架的模态分析 | 第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悬置支架的拓扑优化方法 | 第43-53页 |
5.1 拓扑优化概述 | 第43-44页 |
5.2 拓扑优化的主要方法 | 第44-45页 |
5.3 拓扑优化中数值不稳定现象及解决办法 | 第45-48页 |
5.3.1 拓扑优化中数值不稳定现象 | 第45-47页 |
5.3.2 拓扑优化中数值不稳定现象的解决方法 | 第47-48页 |
5.4 悬置支架的拓扑优化设计 | 第48-52页 |
5.4.1 悬置支架拓扑优化的前处理 | 第48-49页 |
5.4.2 拓扑优化的计算和后处理 | 第49-51页 |
5.4.3 有限元分析及性能对比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悬置支架强度的试验与分析 | 第53-60页 |
6.1 试验平台简介 | 第53-54页 |
6.2 悬置支架样品的试制 | 第54页 |
6.3 破坏试验的方法与标准 | 第54-55页 |
6.4 悬置支架破坏试验 | 第55-59页 |
6.4.1 X+方向破坏试验 | 第55-56页 |
6.4.2 X-方向破坏试验 | 第56-57页 |
6.4.3 Z+方向破坏试验 | 第57-58页 |
6.4.4 Z-方向破坏试验 | 第58-5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