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中等教育史论文

民国时期(1912-1937)山西省中学教育困境及原因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9页
    一、选题缘起第9-10页
        (一) 选题缘由第9-10页
        (二) 选题意义第10页
    二、研究综述第10-15页
        (一) 关于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研究第11-12页
        (二) 关于民国时期山西省教育的研究第12-14页
        (三) 关于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的研究第14-15页
    三、概念界定第15-17页
        (一) 中学教育第15-16页
        (二) 山西省中学教育困境第16-17页
    四、研究方法第17页
        (一) 文献分析法第17页
        (二) 计量史学法第17页
        (三) 比较研究法第17页
    五、研究思路第17-18页
    六、创新与不足第18-19页
        (一) 创新之处第18页
        (二) 不足之处第18-19页
第一章 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概况第19-41页
    一、山西省中学教育发展的背景第19-23页
        (一) 自然环境第19-20页
        (二) 社会环境第20-21页
        (三) 教育背景第21-23页
    二、山西省中学教育的发展概况第23-41页
        (一) 山西省中学数量和分布第23-29页
        (二) 山西省中学的课程设置第29-33页
        (三) 山西省中学的师资队伍第33-35页
        (四) 山西省中学的经费和设备第35-37页
        (五) 山西省中学的学校管理第37-41页
第二章 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第41-59页
    一、中学校分布不均衡第41-45页
        (一) 中学校地区分布差异大第41-42页
        (二) 初高级中学校配置失调第42-43页
        (三) 中学校与人口匹配度低第43-45页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第45-49页
        (一) 课程设置脱离实际第45-46页
        (二) 科目多且难度大第46-47页
        (三) 教材混乱且新旧参杂第47页
        (四) 课程计划执行不良第47-49页
    三、教师力量薄弱第49-54页
        (一) 专业教师数量短缺第49-50页
        (二)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第50-51页
        (三) 教师专业素养低第51-54页
    四、经费拮据和设备陈旧第54-59页
        (一) 经费拮据第54-55页
        (二) 设备陈旧落后第55-59页
第三章 民国时期山西省中学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第59-69页
    一、学校分布不均衡的原因第59-62页
        (一) 政治因素第59-60页
        (二) 经济因素第60-61页
        (三) 战乱因素第61页
        (四) 历史因素第61-62页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力量薄弱的原因第62-65页
        (一)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不明确第62-64页
        (二) 中学教育目标不清晰第64-65页
    三、经费拮据和设备陈旧的原因第65-69页
        (一) 经济基础薄弱,中学教育经费拮据第66-67页
        (二) 专业素养不足,限制设备的更新第67-69页
第四章 历史镜鉴与启示第69-75页
    一、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相统一第69-70页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第70-73页
        (一) 经费配置第70-72页
        (二) 学校布局第72-73页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73-75页
结语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体系的培养
下一篇:苏教版《<史记>选读》的教学任务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