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8-9页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9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9页 |
(五)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11-18页 |
(一) 长调民歌发展的三大时期 | 第11-12页 |
1. 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 | 第11页 |
2. 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 第11页 |
3. 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 第11-12页 |
(二) 长调民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发展 | 第12页 |
(三) 当代著名长调歌唱家中的代表人物简述 | 第12-16页 |
1. 第一代: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 | 第12-14页 |
2. 第二代:金花、拉苏荣、德德玛 | 第14-15页 |
3. 第三代:阿拉泰、朝鲁 | 第15-16页 |
4. 三代歌唱家演唱风格的演变 | 第16页 |
(四) 长调民歌的价值 | 第16-18页 |
1. 情感价值 | 第16页 |
2. 文化价值 | 第16-17页 |
3. 美学价值 | 第17-18页 |
二、长调民歌在当代传承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18-22页 |
(一) 建国后长期政治动乱的影响 | 第18页 |
(二) 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 第18-19页 |
(三)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19-20页 |
1. 生态环境的改变 | 第19页 |
2. 文化环境的改变 | 第19-20页 |
(四) 主流音乐文化的影响 | 第20页 |
(五) 恪守传统,拒绝创新 | 第20-22页 |
三、长调民歌传承的路径与思考 | 第22-33页 |
(一) 传承与创新的观念碰撞 | 第22-24页 |
1. 关于长调传统传承方式的坚守与改革 | 第22-23页 |
2. 关于对经典长调民歌演唱方式的坚守与创新 | 第23页 |
3. 关于长调与其他音乐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 第23-24页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为长调发展带来的契机 | 第24-28页 |
1. 建国后社会各界对保护传承长调民歌做出的努力 | 第24-26页 |
2. 申遗成功后的工作开展状况和工作成果 | 第26-27页 |
3. 内蒙古音乐界和理论研究界关于长调保护的共识 | 第27-28页 |
(三) 长调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的创新 | 第28-31页 |
1. 正确理解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 第28-29页 |
2. 新民歌现象以及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 | 第29页 |
3. 著名蒙古族歌手在长调创新中的贡献 | 第29-31页 |
(四) 长调民歌的产业化发展 | 第31-33页 |
四、保护和发展长调民歌的意义 | 第33-35页 |
(一) 凝聚民族精神 | 第33页 |
(二)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 第33-34页 |
(三) 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建设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