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水溶性量子点的发光机理及其光电传感器应用基础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语表第9-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37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 量子点发光机理的前期研究进展第18-32页
        1.2.1 量子点光致发光机理及其应用第18-21页
        1.2.2 电化学发光机理及其应用第21-26页
        1.2.3 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发光机理及其应用第26-31页
        1.2.4 各向异性光谱机理及其应用第31-32页
    1.3 基于量子点传感器的构建研究进展第32-35页
        1.3.1 原位构建量子点传感器第33页
        1.3.2 层层自组装技术构建传感器第33-34页
        1.3.3 静电自组装构建传感器第34页
        1.3.4 共价键构建传感器第34-35页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2章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机理的研究及传感应用第37-54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8-39页
        2.2.1 实验材料第38页
        2.2.2 实验设备第38-39页
    2.3 实验方法第39-40页
        2.3.1 水溶性CdTe量子点合成第39页
        2.3.2 ITO电极预处理第39-40页
        2.3.3 量子点阳极电化学发光测试第40页
        2.3.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共振测试第40页
        2.3.5 基于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的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第40页
    2.4 量子点的阳极电化学发光机理研究第40-51页
        2.4.1 CdTe量子点的阳极电化学发光检测第40-44页
        2.4.2 MPA-CdTe量子点的阳极电化学发光机理研究第44-48页
        2.4.3 MEA-CdTe量子点的阳极电化学发光机理研究第48-51页
    2.5 三聚氰胺的电化学发光检测第51-52页
    2.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3章 联吡啶钌与量子点的能量转移研究第54-70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55-56页
        3.2.1 实验材料第55页
        3.2.2 实验设备第55-56页
    3.3 实验方法第56-59页
        3.3.1 水溶性CdSe@ZnS量子点合成第56-58页
        3.3.2 电极预处理第58页
        3.3.3 量子点/吡啶钌发光体系的电化学发光测试第58-59页
        3.3.4 DBAE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共振测试第59页
    3.4 基于QDs作为能量受体的电化学发光淬灭特性研究第59-65页
        3.4.1 联吡啶钌的电致化学发光特性研究第59-60页
        3.4.2 量子点对联吡啶钌的电致化学发光淬灭特性第60-65页
    3.5 量子点淬灭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的机理研究第65-69页
        3.5.1 电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第65-66页
        3.5.2 量子点电化学反应前后的荧光特性研究第66-68页
        3.5.3 DBAE自由基电化学反应前后的ESR特性研究第68-69页
    3.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4章 吡啶钌与量子点能量转移体系的传感应用第70-82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0-71页
        4.2.1 实验材料第70-71页
        4.2.2 实验设备第71页
    4.3 实验方法第71-73页
        4.3.1 过氧化氢和溶解氧的检测第71-72页
        4.3.2 免疫球蛋白G的检测第72-73页
    4.4 量子点淬灭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体系的检测应用第73-75页
        4.4.1 量子点和联吡啶钌体系在溶解氧检测中的应用第73-74页
        4.4.2 量子点和联吡啶钌体系在过氧化氢检测中的应用第74-75页
    4.5 量子点淬灭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体系在免疫检测方面的应用第75-81页
        4.5.1 电化学发光体系检测IgG第76-78页
        4.5.2 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检测IgG第78-81页
    4.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基于双色量子点荧光淬灭的TNT传感器第82-102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82-83页
        5.2.1 实验材料第82-83页
        5.2.2 实验设备第83页
    5.3 实验方法第83-85页
        5.3.1 层层自组装玻璃基底预处理第83-84页
        5.3.2 静电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传感器第84页
        5.3.3 生物点样仪制备微阵列传感器第84-85页
    5.4 TNT传感器的制备第85-90页
        5.4.1 TNT传感器的设计与检测原理第85页
        5.4.2 TNT传感器的制备第85-87页
        5.4.3 传感器检测方法及条件优化第87-90页
    5.5 TNT传感器的检测特性第90-96页
        5.5.1 TNT传感器的肉眼检测第90-91页
        5.5.2 TNT传感器标准曲线的建立第91-92页
        5.5.3 TNT传感器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第92-93页
        5.5.4 TNT传感器的选择性第93-94页
        5.5.5 TNT传感器对实际样品分析准确性第94-96页
    5.6 可视化TNT微阵列传感器第96-98页
        5.6.1 可视化TNT微阵列传感器的构建第96-97页
        5.6.2 可视化TNT微阵列传感器的检测第97-98页
    5.7 可视化试纸型TNT传感器第98-100页
    5.8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6章 手性量子点组装体的各向异性光谱机理研究第102-121页
    6.1 引言第102-103页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103页
        6.2.1 实验材料第103页
        6.2.2 实验设备第103页
    6.3 实验方法第103-104页
        6.3.1 金纳米棒的合成第103-104页
    6.4 量子点和金纳米棒的手性自组装体的制备第104-116页
        6.4.1 量子点和金纳米棒的手性自组装过程第104-109页
        6.4.2 量子点和金纳米棒的手性自组装体表征第109-116页
    6.5 手性自组装体各向异性光谱研究第116-120页
        6.5.1 量子点和金纳米棒的自组装过程机理研究第116页
        6.5.2 组装体结构和各向异性光谱信号的关系第116-119页
        6.5.3 各向异性光谱信号的模拟分析第119-120页
    6.6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结论第121-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个人简历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类偏微分方程非标准有限差分格式的研究
下一篇: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资源管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