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酶制剂(酵素)论文

外源漆酶基因在里氏木霉中的表达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1-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1.1 引言第17页
    1.2 漆酶概述第17-26页
        1.2.1 漆酶来源第17-19页
        1.2.2 漆酶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第19-20页
            1.2.2.1 漆酶的结构第19-20页
            1.2.2.2 漆酶的反应机理第20页
        1.2.3 漆酶的应用第20-22页
            1.2.3.1 染料脱色第20-21页
            1.2.3.2 农药降解第21页
            1.2.3.3 木质素降解和纸浆漂白第21-22页
            1.2.3.4 食品加工第22页
            1.2.3.5 制药行业第22页
        1.2.4 漆酶的介体第22-24页
        1.2.5 漆酶的异源表达第24-26页
            1.2.5.1 细菌表达系统第25页
            1.2.5.2 酵母表达系统第25页
            1.2.5.3 丝状真菌表达系统第25-26页
            1.2.5.4 植物表达系统第26页
    1.3 里氏木霉表达系统第26-31页
        1.3.1 里氏木霉生产的酶第26-27页
        1.3.2 里氏木霉启动子Pcbh1第27页
        1.3.3 基因转化方法第27-28页
            1.3.3.1 原生质体法第28页
            1.3.3.2 基因枪法第28页
            1.3.3.3 农杆菌介导法第28页
        1.3.4 里氏木霉转化系统常用的筛选标记第28-29页
        1.3.5 蛋白质糖基化第29-30页
        1.3.6 里氏木霉对生物质原料的利用第30-31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拟研究内容第31-33页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外源漆酶基因在里氏木霉中的克隆与表达第33-52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3-42页
        2.2.1 菌株和质粒第33页
        2.2.2 试剂第33-34页
            2.2.2.1 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第34页
            2.2.2.2 ABTS溶液第34页
        2.2.3 实验仪器第34-35页
        2.2.4 培养基第35-36页
            2.2.4.1 大肠杆菌和农杆菌培养基第35页
            2.2.4.2 里氏木霉培养基第35-36页
        2.2.5 漆酶基因的优化第36-37页
        2.2.6 转化质粒的构建第37-39页
        2.2.7 质粒转入大肠杆菌第39页
        2.2.8 质粒转入里氏木霉第39-40页
        2.2.9 里氏木霉转化子的筛选第40页
        2.2.10 里氏木霉转化子的产酶实验第40-41页
        2.2.11 里氏木霉转化子基因组DNA的PCR检测第41页
        2.2.12 测定方法第41-42页
            2.2.12.1 漆酶活力的测定第41页
            2.2.12.2 不同因素对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1-42页
            2.2.12.3 发酵上清液的SDS-PAGE蛋白电泳检测第4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2-50页
        2.3.1 血红密孔菌漆酶基因的优化第42页
        2.3.2 重组质粒pCH-lac的验证第42-43页
        2.3.3 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因素的研究第43-48页
            2.3.3.1 共培养温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4页
            2.3.3.2 培养基pH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4-45页
            2.3.3.3 AS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5-46页
            2.3.3.4 里氏木霉孢子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6-47页
            2.3.3.5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7-48页
        2.3.4 里氏木霉转化子的筛选第48页
        2.3.5 里氏木霉转化子基因组的PCR验证第48页
        2.3.6 转化子的产酶结果第48-50页
        2.3.7 酶液的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第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重组里氏木霉产漆酶及其酶学性质研究第52-73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2-57页
        3.2.1 菌株第52页
        3.2.2 试剂第52页
            3.2.2.1 DNS溶液第52页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52-53页
        3.2.4 培养基第53页
        3.2.5 产酶实验第53页
        3.2.6 发酵培养基组分对重组里氏木霉ZJ09产漆酶的影响第53-54页
            3.2.6.1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第54页
            3.2.6.2 氮源种类对产酶的影响第54页
            3.2.6.3 铜离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第54页
        3.2.7 重组里氏木霉ZJ09液体发酵产漆酶的条件优化第54页
        3.2.8 分批补料发酵方法第54-55页
        3.2.9 重组里氏木霉ZJ09所产漆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55-56页
            3.2.9.1 温度对重组漆酶活性的影响第55页
            3.2.9.2 重组漆酶的热稳定性研究第55页
            3.2.9.3 pH对重组漆酶活性的影响第55页
            3.2.9.4 重组漆酶的pH稳定性研究第55页
            3.2.9.5 金属离子对重组漆酶活力的影响第55-56页
            3.2.9.6 有机溶剂对重组漆酶活力的影响第56页
            3.2.9.7 重组漆酶的动力学常数测定第56页
        3.2.10 测定方法第56页
            3.2.10.1 漆酶活力的测定第56页
            3.2.10.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56页
            3.2.10.3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第56页
        3.2.11 数据处理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71页
        3.3.1 发酵培养基组分对里氏木霉ZJ09产漆酶的影响第57-61页
            3.3.1.1 不同可溶性碳源对重组里氏木霉ZJ09产漆酶的影响第57-58页
            3.3.1.2 不同氮源对重组里氏木霉ZJ09产漆酶的影响第58-60页
            3.3.1.3 铜离子浓度对重组里氏木霉ZJ09产漆酶的影响第60-61页
        3.3.2 重组里氏木霉ZJ09摇瓶条件下液体发酵产漆酶的条件优化第61-63页
            3.3.2.1 发酵温度第61-62页
            3.3.2.2 发酵液初始pH第62页
            3.3.2.3 接种量第62-63页
        3.3.3 重组里氏木霉ZJ09产漆酶的时间进程第63-64页
        3.3.4 补料培养的产酶进程第64-65页
        3.3.5 重组漆酶酶学性质的研究第65-71页
            3.3.5.1 温度对重组漆酶活力的影响第65-66页
            3.3.5.2 重组漆酶的热稳定性第66-67页
            3.3.5.3 pH对重组漆酶活力的影响第67页
            3.3.5.4 重组漆酶的pH稳定性第67-68页
            3.3.5.5 金属离子对重组漆酶活力的影响第68-69页
            3.3.5.6 有机溶剂对重组漆酶活力的影响第69-70页
            3.3.5.7 重组漆酶的动力学常数测定第70-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利用重组里氏木霉高效降解秸秆的研究第73-89页
    4.1 引言第73-7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4-78页
        4.2.1 菌株第74页
        4.2.2 试剂第74页
            4.2.2.1 葡萄糖标准溶液第74页
            4.2.2.2 中性洗涤液第74页
            4.2.2.3 蒽酮溶液第74页
        4.2.3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74-75页
        4.2.4 甘蔗渣和稻草秸秆的氨水预处理第75页
        4.2.5 培养基第75-76页
        4.2.6 重组转化子ZJ09固态发酵实验第76页
        4.2.7 测定方法第76-78页
            4.2.7.1 粗酶液的制备第76页
            4.2.7.2 漆酶活力的测定第76页
            4.2.7.3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76页
            4.2.7.4 滤纸酶活力的测定第76页
            4.2.7.5 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第76-77页
            4.2.7.6 稻草和甘蔗渣总失重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第77-78页
        4.2.8 数据处理第7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8-88页
        4.3.1 重组里氏木霉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固态发酵研究第78-88页
            4.3.1.1 培养温度的影响第78-79页
            4.3.1.2 培养基初始pH的影响第79-80页
            4.3.1.3 基质含水量的影响第80-81页
            4.3.1.4 接种量的影响第81-82页
            4.3.1.5 氨水预处理的影响第82-83页
            4.3.1.6 麸皮的加入对于产酶的影响第83-84页
            4.3.1.7 原始里氏木霉ZU02和重组里氏木霉ZJ09的固态发酵产酶结果第84-87页
            4.3.1.8 原始里氏木霉和重组里氏木霉对原料的降解第87-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重组漆酶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上的应用第89-106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9-93页
        5.2.1 漆酶第89页
        5.2.2 试剂第89-90页
            5.2.2.1 染料母液第90页
            5.2.2.2 介体溶液第90页
            5.2.2.3 内分泌干扰物母液第90页
        5.2.3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90-91页
        5.2.4 染料脱色实验第91页
            5.2.4.1 重组漆酶对弱酸性紫N-FBL的脱色实验第91页
            5.2.4.2 重组漆酶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实验第91页
            5.2.4.3 重组漆酶对苋菜红的脱色实验第91页
        5.2.5 内分泌干扰物降解实验第91-92页
            5.2.5.1 双酚A降解实验第92页
            5.2.5.2 三氯生降解实验第92页
        5.2.6 测定方法第92-93页
            5.2.6.1 漆酶活力的测定第92页
            5.2.6.2 染料脱色率的测定第92-93页
            5.2.6.3 内分泌干扰物降解率的测定第93页
        5.2.7 数据处理第9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3-105页
        5.3.1 重组漆酶对弱酸性紫N-FBL的脱色第93-98页
            5.3.1.1 漆酶用量对弱酸性紫N-FBL脱色影响第94页
            5.3.1.2 pH对弱酸性紫N-FBL脱色反应的影响第94-95页
            5.3.1.3 温度对弱酸性紫N-FBL脱色反应的影响第95-96页
            5.3.1.4 金属离子及其浓度对弱酸性紫N-FBL脱色反应的影响第96-97页
            5.3.1.5 漆酶对弱酸性紫N-FBL脱色反应进程第97-98页
        5.3.2 重组漆酶对活性艳蓝KN-R的降解第98-99页
        5.3.3 重组漆酶对苋菜红的脱色第99-102页
            5.3.3.1 不同介体对苋菜红脱色的影响第100页
            5.3.3.2 丁香醛浓度对苋菜红脱色的影响第100-101页
            5.3.3.3 苋菜红脱色的时间进程第101-102页
        5.3.4 重组漆酶对双酚A的降解第102-104页
            5.3.4.1 不同介体对双酚A降解的影响第102-103页
            5.3.4.2 双酚A降解的时间进程第103-104页
        5.3.5 重组漆酶对三氯生的降解第104-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6.1 结论第106-107页
    6.2 展望第107页
    6.3 论文创新点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1页
作者简历第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微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轻烃吸附分离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表面等离激元波导传输特性及金属纳米阵列光学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