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电磁学、电动力学论文--电磁学论文

表面等离激元波导传输特性及金属纳米阵列光学手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38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表面等离激元介绍第11-25页
        1.2.1 表面等离激元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2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第12-15页
        1.2.3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第15-20页
        1.2.4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四个特征长度第20-22页
        1.2.5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激发第22-25页
    1.3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第25-31页
        1.3.1 SPPs波导第26-28页
        1.3.2 非线性增强效应第28页
        1.3.3 生物传感器第28页
        1.3.4 负折射率材料第28-31页
    1.4 金属手性纳米结构及其光学响应第31-35页
        1.4.1 光学手性及表征第31-33页
        1.4.2 金属手性纳米结构及其圆二色性第33-35页
        1.4.3 金属手性纳米结构的非对称传输效应第35页
    1.5 本文工作内容第35-38页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第38-48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有限元法第38-44页
        2.2.1 电磁场的有限元法第39-41页
        2.2.2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仿真过程第41-44页
    2.3 金属材料的色散性质第44-48页
        2.3.1 Drude模型第44-45页
        2.3.2 实验数据拟合光学常数第45-48页
第3章 十字结构银纳米线的表面等离极化激元分束特性第48-64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结构和计算方法第48-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61页
        3.3.1 TM_0模式SPPs的分束特性第54-57页
        3.3.2 HE_1模式SPPs的分束特性第57-60页
        3.3.3 HE_(-1)模式SPPs的分束特性第60-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4页
第4章 V形银纳米线复合波导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传输特性第64-76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结构和计算方法第65-6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4.3.1 V形银纳米线周围介质对SPPs传输特性的影响第67-68页
        4.3.2 复合波导几何尺寸对SPPs传输特性的影响第68-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平面非手性L形金属纳米阵列的圆二色性第76-90页
    5.1 引言第76-77页
    5.2 结构和计算方法第77-7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8-87页
        5.3.1 入射光不同倾斜角时的CD效应第78-81页
        5.3.2 入射光不同方位角时的CD效应第81-82页
        5.3.3 CD效应产生的物理机制第82-85页
        5.3.4 L形金纳米结构几何尺寸对CD效应的影响第85-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90页
第6章 金属纳米棒与S形纳米结构组合阵列的非对称传输特性第90-100页
    6.1 引言第90-91页
    6.2 结构和计算方法第91-92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2-99页
        6.3.1 S形纳米阵列的AT效应第92-94页
        6.3.2 纳米棒与S形纳米结构组合阵列的AT效应第94-98页
        6.3.3 纳米棒与S形纳米结构组合阵列的几何尺寸对AT效应的影响第98-99页
    6.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源漆酶基因在里氏木霉中的表达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功能化介孔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其载药与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