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0-18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道德理想主义对青少年底线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 第10页 |
·多元文化给青少年带来了价值混乱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 第15-16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梳理 | 第18-26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道德、底线道德与底线道德教育 | 第18-20页 |
·信仰与敬畏 | 第20-21页 |
·底线道德与法律 | 第21-22页 |
·底线道德的特征 | 第22-26页 |
·普适性 | 第22-23页 |
·制约性 | 第23-24页 |
·互惠性 | 第24页 |
·基础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青少年底线道德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6-38页 |
·青少年底线道德的现存问题 | 第26-29页 |
·在与他人关系上,严重利己,诚信缺失 | 第26-27页 |
·在与社会关系上,缺失正确的义利道德标准 | 第27-28页 |
·对待自然、人类关系问题上,生态责任意识薄弱、缺乏关爱他人之心 | 第28-29页 |
·青少年底线道德缺失的原因 | 第29-38页 |
·学校、家庭工作的误区:片面追求道德理想,忽视道德主体的养成教育 | 第29-31页 |
·社会失范的影响 | 第31-33页 |
·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影响 | 第33-36页 |
·监督激励体系不健全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青少年底线道德教育 | 第38-62页 |
·底线道德的有效性和可能性 | 第38-40页 |
·人的二重性存在决定了其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 | 第38-39页 |
·人的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使得底线道德的需要成为可能 | 第39-40页 |
·底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第40-46页 |
·社会和谐有序的需要 | 第40-42页 |
·中学德育的现实需要 | 第42-43页 |
·个体发展成长的需要 | 第43-44页 |
·防止跌破道德底线,保证道德完整性的需要 | 第44-46页 |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及其对底线道德教育内容的启示 | 第46-48页 |
·作为人之根本的青少年底线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48-62页 |
·对自我的关怀:珍惜生命,悦纳自己;改善自我,推崇奋斗 | 第48-51页 |
·对他人的关怀:学会交往,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履行责任 | 第51-55页 |
·对社会的关怀:爱国守法,崇尚科学;义利统一,公私兼顾 | 第55-60页 |
·对自然的关怀:敬畏生命,善待他类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加强青少年底线道德教育的可能路径 | 第62-68页 |
·回归生活,注重青少年底线道德教育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 第62-63页 |
·善用赏罚,建立一系列底线道德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 | 第63-65页 |
·分层德育,立足于底线道德,理清崇高道德和底线道德的关系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