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新型社会矛盾处理方法探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县域新型社会矛盾的概念、特征及危害 | 第16-28页 |
| ·县域新型社会矛盾的概念 | 第16-20页 |
|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 第16-18页 |
| ·县域新型社会矛盾的概念 | 第18-20页 |
| ·县域新型社会矛盾的特征 | 第20-21页 |
| ·发生原因利益化 | 第20-21页 |
| ·传播途径信息化 | 第21页 |
| ·表现形式激烈化 | 第21页 |
| ·县域新型社会矛盾的危害 | 第21-28页 |
| ·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 | 第23页 |
| ·损害县级政府公信力 | 第23-24页 |
| ·增加群众经济负担和政府行政成本 | 第24-28页 |
| 第二章 县域新型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 | 第28-48页 |
| ·政府公信力缺失 | 第28-33页 |
| ·权力寻租 | 第29-30页 |
|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30-32页 |
| ·社会公平缺失 | 第32页 |
| ·权力运行透明度低 | 第32-33页 |
| ·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 | 第33-37页 |
| ·参与权的缺失 | 第33-34页 |
| ·监督权的缺失 | 第34-36页 |
| ·利益诉求表达不充分 | 第36-37页 |
| ·干部队伍素质与群众利益诉求不适应 | 第37-42页 |
| ·服务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 ·专业知识匮乏 | 第39-41页 |
| ·忽视源头治理 | 第41-42页 |
| ·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 第42-48页 |
| ·考核机制片面化 | 第42-43页 |
| ·管理过程主观化 | 第43页 |
| ·基层村民自治功能缺失 | 第43-45页 |
| ·社会建设滞后 | 第45-48页 |
| 第三章 关于县域新型社会矛盾处理方法的思考 | 第48-74页 |
|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 第48-56页 |
|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 第49-50页 |
| ·改革利益分配机制 | 第50-53页 |
| ·加强县乡村组织建设 | 第53-56页 |
| ·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 | 第56-60页 |
|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 第56-57页 |
| ·加强道德政府建设 | 第57-58页 |
| ·加强透明廉洁政府建设 | 第58-60页 |
|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 第60-66页 |
| ·促进形成合理社会结构 | 第61-63页 |
| ·完善政府社会职能 | 第63-65页 |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65-66页 |
|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第66-74页 |
| ·转变社会管理观念 | 第67-68页 |
|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 第68-69页 |
| ·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 | 第69-71页 |
| ·转变领导方式 | 第71-74页 |
| 结语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