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 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的概述 | 第10-18页 |
(一) 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的形成与影响 | 第10-13页 |
1. 19 世纪末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 第10-11页 |
2. 印象主义绘画的出现 | 第11-12页 |
3. 象征主义文学与印象主义文学 | 第12-13页 |
(二) 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的文化特征 | 第13-18页 |
1.对重大历史题材和道德题材的回避 | 第13-14页 |
2.拒绝艺术的实用性 | 第14-15页 |
3. 致力于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 | 第15-16页 |
4. 营造朦胧、神秘的艺术形象 | 第16-18页 |
二、 德彪西的音乐美学思想 | 第18-37页 |
(一)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生平简介 | 第18-19页 |
(二) 对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个性分析 | 第19-23页 |
1.对和声的解放 | 第19-20页 |
2.朦胧的暗示与象征 | 第20-21页 |
3.对于传统曲式的反叛 | 第21-22页 |
4.德彪西音乐中的法国精神 | 第22-23页 |
(三) 德彪西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析 | 第23-37页 |
1. 关于音乐的本质 | 第23-27页 |
1.1 音乐是无拘束的艺术 | 第23-24页 |
1.1.1 不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性 | 第23-24页 |
1.1.2 否定音乐题材、体裁以及和声对音乐的限制 | 第24页 |
1.2 音乐是朦胧、多彩的艺术 | 第24-27页 |
1.2.1 音乐中的色彩性 | 第25-26页 |
1.2.2 音乐中的朦胧性与神秘性 | 第26-27页 |
2. 关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第27-31页 |
2.1 音乐形式对文学内容的实现 | 第28-30页 |
2.2 音乐形式对自然事物的描绘 | 第30-31页 |
3. 关于音乐的艺术表现 | 第31-34页 |
3.1 对瞬间印象的捕捉 | 第31-32页 |
3.2 注重“光”与“色彩”的表现 | 第32-33页 |
3.3“画面感”的暗示 | 第33-34页 |
4. 关于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 | 第34-37页 |
4.1 音乐的美在于“突破” | 第34-35页 |
4.2 音乐的美在于真实的情感 | 第35-37页 |
三、 德彪西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 第37-40页 |
(一) 触动传统音乐根基的革命者 | 第37-38页 |
(二) 印象主义“音乐画家”与象征主义“音乐诗人” | 第38页 |
(三) “现代音乐之父”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