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一、跨国公司 | 第18-19页 |
二、全球生产网络 | 第19-21页 |
三、企业创新绩效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三、主要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文献评述 | 第25-43页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一、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 第25页 |
二、战略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三、跨国公司网络观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研究 | 第27-33页 |
一、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提出 | 第27-28页 |
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演进 | 第28-30页 |
三、全球生产网络的测度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 第33-38页 |
一、发达国家的理论 | 第33-35页 |
二、发展中国家的理论 | 第35-37页 |
三、中国的理论 | 第37-38页 |
第四节 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38-41页 |
一、创新绩效维度 | 第38-39页 |
二、创新绩效的测量方法 | 第39-40页 |
三、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全球生产网络构建历程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发展历程与阶段 | 第43-49页 |
一、起步阶段:1978年至1990年 | 第43-45页 |
二、过渡时期:1991年至2003年 | 第45-47页 |
三、迅速增长期:2003年至今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主要特征 | 第49-52页 |
一、当前“中国模式”:对外投资是为加强国内生产 | 第49-50页 |
二、未来发展模式的演变:多种模式并存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水平测度 | 第52-67页 |
第一节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要素及测度方法 | 第52-57页 |
一、测度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52-53页 |
二、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53-54页 |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54-57页 |
第二节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水平测度分析 | 第57-66页 |
一、总体特征 | 第57-62页 |
二、测度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水平的决定因素 | 第67-86页 |
第一节 全球生产网络广度的决定因素 | 第67-77页 |
一、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第67-72页 |
二、计量模型 | 第72-74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第二节 全球生产网络强度的决定因素 | 第77-79页 |
一、计量模型 | 第77-78页 |
二、总体检验结果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全球生产网络差异度的决定因素 | 第79-84页 |
一、研究方法、变量与数据说明 | 第79-81页 |
二、实证研究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与中国民营跨国公司成长机制 | 第86-114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86-8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86页 |
二、案例企业选择 | 第86-87页 |
三、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 第87-88页 |
第二节 案例企业分析 | 第88-103页 |
一、联想集团 | 第88-94页 |
二、吉利集团 | 第94-97页 |
三、华为集团 | 第97-100页 |
四、均胜集团 | 第100-103页 |
第三节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与中国民营跨国公司成长机制 | 第103-112页 |
一、从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不同维度分析 | 第104-105页 |
二、从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不同类型分析 | 第105-108页 |
三、从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不同阶段分析 | 第108-109页 |
四、从“资源—能力—成长”的企业成长逻辑分析 | 第109-110页 |
五、全球生产网络构建影响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与中国民营跨国公司创新绩效 | 第114-121页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14-115页 |
一、全球生产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 | 第114页 |
二、全球生产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影响因素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115-117页 |
一、样本选择 | 第115页 |
二、计量模型 | 第115-116页 |
三、变量定义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计量分析 | 第117-120页 |
一、GPBN、GPNS、GPND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二、inty、absp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118页 |
三、其他控制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全球生产网络发展趋势与中国企业地位提升 | 第121-135页 |
第一节 全球生产网络发展新趋势 | 第121-125页 |
一、国际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 第121-122页 |
二、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呈现新动态 | 第122-124页 |
三、全球科技进步迈入新周期 | 第124页 |
四、全球跨国公司加大拓展新市场 | 第124-125页 |
第二节 提升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的位置 | 第125-127页 |
一、行业进入:以制造业为主,兼顾资源开发和生产性服务业 | 第126-127页 |
二、区位选择: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相结合 | 第127页 |
第三节 实施策略与建议 | 第127-134页 |
一、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 | 第128-132页 |
二、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 第132-133页 |
三、从社会的角度出发 | 第13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35-137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后记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