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5-46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25-2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2.2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26-27页 |
1.3 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27-32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1.3.2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31-32页 |
1.4 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 第32-42页 |
1.4.1 理论背景 | 第32-39页 |
1.4.2 研究角度和方法 | 第39-40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40-42页 |
1.5 语料来源和论文框架 | 第42-46页 |
1.5.1 语料来源 | 第42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42-46页 |
第二章 研究范围及非常规结构界定 | 第46-62页 |
2.1 “行走”类动词界定 | 第46-57页 |
2.1.1 “行走”类义素标准确立 | 第47页 |
2.1.2 从《现汉》检索 “行走”类相关词 | 第47-48页 |
2.1.3 排除双音节 “行走”类动词的依据 | 第48-49页 |
2.1.4 单音节 “行走”类动词确定 | 第49-57页 |
2.2 非常规结构界定 | 第57-62页 |
2.2.1 动词及物与不及物界定 | 第58-59页 |
2.2.2 宾语角色界定 | 第59-60页 |
2.2.3 动名非常规结构界定 | 第60-62页 |
第三章 基于 “走”语义分析的 “走+N”分类操作 | 第62-78页 |
3.1 V语义分析依据及方法 | 第62-67页 |
3.1.1 理论依据 | 第62-63页 |
3.1.2 操作方法 | 第63-67页 |
3.2 “走”语义分析 | 第67-72页 |
3.2.1 空间域意象图式构成义位 | 第67-70页 |
3.2.2 其他认知域投射形成义位变体 | 第70-72页 |
3.3 “走+N”句法形式成因 | 第72-75页 |
3.3.1 历时角度常规结构必然性 | 第73-74页 |
3.3.2 共时平面非常规结构可能性 | 第74-75页 |
3.4 “走+N”非常规结构分类 | 第75-77页 |
3.4.1 语例获得 | 第75-76页 |
3.4.2 分类及依据 | 第76-77页 |
3.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走+N_(处所)”从常规到非常规演变 | 第78-97页 |
4.1 “走+N_(处所)”结构分类 | 第78-80页 |
4.2 “走+N_(路径)”常规与非常规同构 | 第80-87页 |
4.2.1 “走路”共时多义与历时演变 | 第80-83页 |
4.2.2 从 “走路”到 “走+N_(路径)”常规非常规同构 | 第83-87页 |
4.3 “走+N_(目的地)”趋向义 | 第87-91页 |
4.3.1 “走+N_(目的地)”趋向义形成理据 | 第88页 |
4.3.2 “走+N_(目的地)”中N_(目的地)的泛化 | 第88-91页 |
4.4 “走+N_(经过点)”非常规结构的隐喻性 | 第91-95页 |
4.4.1 “走后门”同形多义 | 第91-92页 |
4.4.2 “走后门”结构形成 | 第92-93页 |
4.4.3 “走后门_2”语义形成 | 第93-94页 |
4.4.4 “走后门_2”语用理据 | 第94-95页 |
4.5 “走+N_(起点)”结构不存在依据 | 第95页 |
4.6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走+N_(生命体)”从句法到词汇演化 | 第97-115页 |
5.1 “走人”非常规结构研究 | 第97-103页 |
5.1.1 “走人_1”句法结构成因 | 第98-99页 |
5.1.2 “走人_2”词法结构成因 | 第99-101页 |
5.1.3 “走人_2”被迫情感义层级凸显 | 第101-103页 |
5.2 “走+N_(生命体)”词汇化 | 第103-112页 |
5.2.1 “走+N_(生命体)”中的驱使义 | 第104-107页 |
5.2.2 “走+N_(生命体)”定中与动宾结构的竞争 | 第107-110页 |
5.2.3 “走+N_(生命体)”不同途径词汇化动因 | 第110-112页 |
5.3 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身体域 “走+N_(脏器)”网络新义演变机制 | 第115-131页 |
6.1 网络新词 “走+N_(脏器)”语频语义 | 第116-117页 |
6.2 网络新词 “走心”研究 | 第117-125页 |
6.2.1 “走心”语义分析 | 第117-121页 |
6.2.2 “走心”语义获得途径 | 第121-123页 |
6.2.3 “用心”动词性语义获得 | 第123-124页 |
6.2.4 “令人感动”形容词性语义获得 | 第124-125页 |
6.3 “走肾”网络新义形成 | 第125-128页 |
6.3.1 “走肾”古今语义承继 | 第125-127页 |
6.3.2 “走肾”新义获得理据 | 第127-128页 |
6.4 “走+N_(脏器)”类网络新义重获预测 | 第128-129页 |
6.5 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时间域 “走+N_(变化体)”与近义常规结构异同 | 第131-143页 |
7.1 “走+N_(变化体)”中N的特征 | 第131-133页 |
7.2 “走+N_(变化体)”中 “走”的方向性 | 第133-135页 |
7.2.1 常规结构 “变+N”中 “变”的多向性 | 第133-134页 |
7.2.2 非常规结构 “走+N_(变化体)”中 “走”的单向性 | 第134-135页 |
7.3 “走+N_(变化体)”的不可控性与递增性 | 第135-136页 |
7.3.1 “走样”的不可控性 | 第135-136页 |
7.3.2 “走样”的递增性 | 第136页 |
7.4 “走+N_(变化体)”贬降情感附加义 | 第136-139页 |
7.5 “走+N_(变化体)”的词汇化 | 第139-140页 |
7.6 “走+N_(变化体)”语义语用成因 | 第140-141页 |
7.7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八章 意念域 “走+N_(感官)”主观性归因与识解 | 第143-157页 |
8.1 “走眼”语义分析 | 第143-151页 |
8.1.1 “走眼”评价义获得 | 第143-147页 |
8.1.2 “走眼”动作义获得 | 第147-151页 |
8.2 “走眼”结构成因 | 第151-155页 |
8.2.1 主观归 “错” | 第151-153页 |
8.2.2 语用选择 | 第153-155页 |
8.3 “走眼” “看错”对比 | 第155页 |
8.4 “走+N_(感官)”主观性归因及识解成因 | 第155-156页 |
8.5 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九章 从 “走+N_(目的地)”到 “走+A”的构式承继 | 第157-168页 |
9.1 性状域 “走+A”构式分析 | 第158-160页 |
9.1.1 A的语义特点 | 第158-159页 |
9.1.2 “走+A”构式句法特点 | 第159页 |
9.1.3 “走+A”构式义分析 | 第159-160页 |
9.2 “走+A”构式承继理据探索 | 第160-166页 |
9.2.1 原型构式 “走+N_(目的地)”的形成 | 第160-162页 |
9.2.2 承继构式 “走+N_(目标)”拓展 | 第162-164页 |
9.2.3 边缘构式 “走+A”形成机制 | 第164-166页 |
9.3 “走+A”构式拓展预测 | 第166-167页 |
9.4 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十章 基于 “跑”意象图式的 “跑+N”结构分类 | 第168-181页 |
10.1 前人研究概述 | 第168-169页 |
10.2 “跑”的意象图式及语义 | 第169-170页 |
10.3 “跑”意象图式在句法中映射 | 第170-173页 |
10.4 “跑”意象图式在认知域投射 | 第173-175页 |
10.4.1 事件域 “跑”义位变体 | 第173-174页 |
10.4.2 时间域 “跑”义位变体 | 第174-175页 |
10.5 “跑+N”结构分类 | 第175-177页 |
10.5.1 分类依据 | 第175-176页 |
10.5.2 分类操作 | 第176-177页 |
10.6 “跑+N”非常规结构界定 | 第177-180页 |
10.6.1 非常规结构测试 | 第178页 |
10.6.2 “跑+N”结构常规向非常规演变 | 第178-180页 |
10.7 小结 | 第180-181页 |
第十一章 N_(处所)功能与 “跑+N_(处所)”非常规差异度 | 第181-195页 |
11.1 “跑+N_(处所)”分类 | 第181-184页 |
11.2 “跑+N_(处所)”的组合义与整合义 | 第184-191页 |
11.2.1 “跑+N泛化处所”组合义形成 | 第184-185页 |
11.2.2 “跑+N专属处所”事件整合义形成 | 第185-188页 |
11.2.3 N_(处所)功能与 “跑江湖”习语化 | 第188-191页 |
11.3 “跑+N_(处所)”语用功能 | 第191-193页 |
11.3.1 “跑+N小泛化处所”结构经济性 | 第191-192页 |
11.3.2 “跑+N专属处所”语义丰富性 | 第192-193页 |
11.4 小结 | 第193-195页 |
第十二章 “跑/走+N_(生命体)”结构承接变异 | 第195-223页 |
12.1 “跑+N_(生命体)”分类 | 第195-196页 |
12.2 “跑+N_(生命整体)”与 “走+N_(生命整体)”的承继演变 | 第196-205页 |
12.2.1 现代汉语 “跑人”语义语用分析 | 第197-200页 |
12.2.2 “走/跑驴”构成的不同途径 | 第200-203页 |
12.2.3 “走/跑野马”表状态习语形成 | 第203-205页 |
12.3 “跑+N_(特征生命体)”中N的转喻 | 第205-217页 |
12.3.1 “跑龙套”语义转喻与语用跨域 | 第205-210页 |
12.3.2 “跑单帮”中 “单帮”多义及整体语境制约 | 第210-215页 |
12.3.3 “跑龙套” “跑单帮”认知识解 | 第215-217页 |
12.4 “跑+N_(部分生命体)”中的主观性 | 第217-222页 |
12.4.1 句法分布 | 第217-219页 |
12.4.2 语义表达精确性 | 第219-220页 |
12.4.3 语义中的主观性 | 第220-221页 |
12.4.4 主观性成分凸显途径 | 第221-222页 |
12.5 小结 | 第222-223页 |
第十三章 意象图式变化下 “跑+N”非常规结构 | 第223-240页 |
13.1 基于不同认知域投射的 “跑+N”结构 | 第223-224页 |
13.2 空间域意象图式变化下 “跑+N”结构 | 第224-232页 |
13.2.1 元素添加构成 “跑+N_(比赛域)” | 第224-230页 |
13.2.2 元素变形构成 “跑+N_(路径)” | 第230-232页 |
13.3 事件域N_(事件)进入 “跑+N_(事件)”途径 | 第232-235页 |
13.3.1 “跑+N_(事件)”句法分布 | 第232-233页 |
13.3.2 “跑+N_(事件)”结构成因 | 第233-234页 |
13.3.3 “N_(事件)”中事物部分N的转喻 | 第234-235页 |
13.4 时间域 “跑+N_(变化体)”中 “跑”对N的制约 | 第235-239页 |
13.4.1 “走+N_(变化体)”与 “跑+N_(变化体)”异同 | 第236-237页 |
13.4.2 “跑”语义对 “N_(变化体)”的制约 | 第237-238页 |
13.4.3 典型非常规结构 “跑肚”研究 | 第238-239页 |
13.5 小结 | 第239-240页 |
第十四章 基于 “奔”异音的 “奔+N”非常规结构 | 第240-256页 |
14.1 “奔”的意象图式及句法映射 | 第240-243页 |
14.1.1 “奔”意象图式中异音体现 | 第240-242页 |
14.1.2 异音 “奔”意象图式句式映射 | 第242-243页 |
14.2 “奔+N”语例检索与分类 | 第243-244页 |
14.3 空间域 “奔_(1/2)+N”结构的常规与非常规 | 第244-246页 |
14.3.1 “奔_2+N_(处所)”常规结构 | 第244-245页 |
14.3.2 “奔_1+N_(生命体)”非常规结构 | 第245-246页 |
14.4 事件域 “奔_(1/2)+N”非常规结构形成不同途径 | 第246-252页 |
14.4.1 “奔_2+N_(目的地)/目标”空间域到事件域 | 第246-249页 |
14.4.2 “奔_1”与N_(事件)搭配形成非常规结构 | 第249-250页 |
14.4.3 同形异音结构 “奔_(1/2)命”形成途径 | 第250-252页 |
14.5 时间域 “奔_2+数字”中主观性 | 第252-254页 |
14.6 小结 | 第254-256页 |
第十五章 慢速类V_(行走)构成的 “V+N”非常规结构的边缘性特征 | 第256-294页 |
15.1 “逛+N”中V陪义显化与非常规度的正相关 | 第256-271页 |
15.1.1 “逛”意象图式与常规句法映射 | 第256-259页 |
15.1.2 “逛+N”结构非常规测定 | 第259-261页 |
15.1.3 “逛+N”非常规结构分析 | 第261-266页 |
15.1.4 意象图式变形与 “逛+N”结构 | 第266-268页 |
15.1.5 “逛+N”中的主观性 | 第268-271页 |
15.2 “遛+N”从非常规向常规反向演化 | 第271-287页 |
15.2.1 “遛”的意象图式及常规句法映射 | 第273-275页 |
15.2.2 “遛+N”非常规结构形成途径 | 第275-287页 |
15.3 边缘结构 “踱+N”对 “V_(行走)+N”系统性承继 | 第287-292页 |
15.3.1 “踱”的意象图式及句法映射 | 第287-290页 |
15.3.2 “踱”的非常规结构类型 | 第290-292页 |
15.4 小结 | 第292-294页 |
第十六章 非常规结构形成的途径、机制和动因 | 第294-315页 |
16.1 常规结构与非常规结构的认知区分 | 第294-295页 |
16.2 非常规结构形成的系统路径 | 第295-303页 |
16.2.1 空间域意象图式元素变化 | 第296-300页 |
16.2.2 意象图式在各认知域投射 | 第300-302页 |
16.2.3 V_(行走)类动词之间的语义承接替代 | 第302-303页 |
16.3 非常规结构形成机制 | 第303-312页 |
16.3.1 类推 | 第303-306页 |
16.3.2 重新分析 | 第306-310页 |
16.3.3 转喻与隐喻 | 第310-312页 |
16.4 “V_(行走)+N”非常规结构形成动因 | 第312-314页 |
16.4.1 语境外部动因 | 第312-313页 |
16.4.2 语言内部动因 | 第313-314页 |
16.5 小结 | 第314-315页 |
第十七章 非常规等级度与词汇化 | 第315-335页 |
17.1 非常规结构等级度构建 | 第315-324页 |
17.1.1 构建依据 | 第315页 |
17.1.2 操作方法 | 第315-322页 |
17.1.3 测定 | 第322-324页 |
17.2 “V_(行走)+N”非常规结构的词汇化 | 第324-334页 |
17.2.1 词汇化界定 | 第324-325页 |
17.2.2 “V_(行走)+N”词汇化状况及途径 | 第325-329页 |
17.2.3 “V_(行走)+N”词汇化制约因素 | 第329-334页 |
17.3 小结 | 第334-335页 |
第十八章 结语 | 第335-341页 |
18.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5-336页 |
18.2 研究所得结论 | 第336-339页 |
18.3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 第339页 |
18.4 今后相关研究展望 | 第339-341页 |
参考文献 | 第341-356页 |
附: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和参加学术活动 | 第356-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