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的悖谬--以埃德加·希尔森拉特的文本为例审视极恶追责问题
致谢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摘要 | 第9-12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19页 |
1 极恶审判与追责 | 第19-35页 |
1.1 当代德语小说中“罪”的解读 | 第21-25页 |
1.1.1 “罪”的梳理 | 第21-22页 |
1.1.2 审判的文学呈现 | 第22-25页 |
1.2 论文选题与研究现状 | 第25-35页 |
1.2.1 选题:审判的悖谬 | 第25-26页 |
1.2.2 主题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2.3 作家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2 审判主题的外部研究 | 第35-46页 |
2.1 纳粹罪行和审判史述 | 第35-41页 |
2.1.1 若干主要的审判枚举 | 第35-39页 |
2.1.2 认识与反思 | 第39-41页 |
2.2 极恶审判的法律悖谬 | 第41-46页 |
2.2.1 合法性依据 | 第41-43页 |
2.2.2 审判的障碍 | 第43-44页 |
2.2.3 矛盾性的结局 | 第44-46页 |
3 审判主题的文本研究 | 第46-78页 |
3.1 希尔森拉特作品与审判主题 | 第46-50页 |
3.1.1 作家与作品 | 第46-50页 |
3.2 审判主题 | 第50-56页 |
3.2.1 审判主题的多重展现 | 第50-53页 |
3.2.2 主题背后的深意 | 第53-56页 |
3.3 刑事诉讼的参与者 | 第56-69页 |
3.3.1 “缺席”的原告 | 第57-59页 |
3.3.2 “守法”的被告 | 第59-64页 |
3.3.3 “无力的”上帝/法官 | 第64-67页 |
3.3.4 “随大流”的群众 | 第67-69页 |
3.4 虚构实证与法律盲点 | 第69-78页 |
3.4.1 正面交锋 | 第70-72页 |
3.4.2 侧面交锋 | 第72-73页 |
3.4.3 反面例证 | 第73-78页 |
4 审判主题的个性化叙事 | 第78-113页 |
4.1 声音的抗辩 | 第78-94页 |
4.1.1 叙述声音 | 第78-80页 |
4.1.2 对话体作为诉讼方式 | 第80-86页 |
4.1.3 沉默作为极端的权力 | 第86-91页 |
4.1.4 现场的发声作为抗辩 | 第91-94页 |
4.2 怪诞与反讽 | 第94-100页 |
4.2.1 怪诞的形象 | 第94-97页 |
4.2.2 讽刺的游戏 | 第97-100页 |
4.3 审判中的时空要素 | 第100-107页 |
4.3.1 罪行与时间叙述 | 第100-102页 |
4.3.2 审判时效性的文本透视 | 第102-104页 |
4.3.3 审判的空间问题 | 第104-107页 |
4.4 见证的飘浮性 | 第107-113页 |
4.4.1 见证与殉道 | 第107-110页 |
4.4.2 文学证明与法律证据的融合 | 第110-113页 |
5 文学审判与法的精神 | 第113-130页 |
5.1 应然与实然的张力 | 第113-123页 |
5.1.1 对法的感知 | 第114-121页 |
5.1.2 为法而斗争 | 第121-123页 |
5.2 文学律法 | 第123-128页 |
5.3 最终正义的可能性 | 第128-130页 |
6 结语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