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1.3.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 第13-16页 |
1.3.2 企业“两型”责任的内涵 | 第16-17页 |
1.3.3 “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2.1.1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8-20页 |
2.1.2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第20-21页 |
2.1.3 企业社会责任模型 | 第21-22页 |
2.2 企业“两型”责任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2-24页 |
2.2.1 企业环保责任 | 第22页 |
2.2.2 企业绿色责任 | 第22-24页 |
第3章 构建企业“两型”责任推进体系的初步探讨 | 第24-29页 |
3.1 构建企业“两型”责任推进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7页 |
3.1.1 构建企业“两型”责任推进体系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3.1.2 构建企业“两型”责任推进体系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3.2 构建企业“两型”责任推进体系的目标 | 第27页 |
3.3 企业“两型”责任推进体系设计 | 第27-29页 |
第4章 企业“两型”责任内部推进体系构建 | 第29-39页 |
4.1 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 第29-31页 |
4.1.1 内部组织管理的含义 | 第29页 |
4.1.2 内部组织管理特征 | 第29-30页 |
4.1.3 内部组织结构设计 | 第30-31页 |
4.2 内部执行体系建设 | 第31-34页 |
4.2.1 营造“两型”理念 | 第31-32页 |
4.2.2 制定“两型”责任管理战略 | 第32页 |
4.2.3 采用“两型”技术 | 第32页 |
4.2.4 建立“两型”供应链 | 第32-33页 |
4.2.5 积极开展“两型”合作与交流 | 第33-34页 |
4.3 内部监督评价体系建设 | 第34-39页 |
4.3.1 进行“两型”会计核算、审计监督、信息披露 | 第34-35页 |
4.3.2 设立内部评价与检查指标 | 第35-39页 |
第5章 企业“两型”责任外部推进体系构建 | 第39-52页 |
5.1 标准体系建设 | 第39-44页 |
5.1.1 制定“两型”企业标准 | 第39-40页 |
5.1.2 建立“两型”指标体系 | 第40-44页 |
5.2 规划体系建设 | 第44-45页 |
5.2.1 编制各类资源环境专项规划 | 第44页 |
5.2.2 编制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 第44-45页 |
5.3 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 第45-46页 |
5.3.1 强化企业违背“两型”的法律责任 | 第45页 |
5.3.2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 第45页 |
5.3.3 改革现有的环境税制 | 第45-46页 |
5.3.4 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 第46页 |
5.4 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 第46-47页 |
5.4.1 技术创新平台 | 第47页 |
5.4.2 投融资服务平台 | 第47页 |
5.4.3 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 第47页 |
5.5 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 第47-50页 |
5.6 社会监督体系建设 | 第50-52页 |
第6章 企业“两型”责任推进体系具体案例 | 第52-58页 |
6.1 公司概况 | 第52页 |
6.2 公司“两型”责任内部推进体系建设实践 | 第52-55页 |
6.2.1 建立了“两型”企业文化理念 | 第52-53页 |
6.2.2 加大了环保投入 | 第53页 |
6.2.3 开展了节能环保改造 | 第53-54页 |
6.2.4 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 | 第54-55页 |
6.3 公司“两型”责任外部推进体系建设实践 | 第55-56页 |
6.4 公司履行“两型”责任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6.4.1 缺乏公司自身的社会责任报告 | 第56-57页 |
6.4.2 缺乏有效的“两型”责任内部管理机制 | 第57页 |
6.4.3 缺少政府更实质性的扶助和投入 | 第57页 |
6.4.4 缺少公众正面的关注和支持 | 第57页 |
6.5 对公司履行“两型”责任的建议 | 第57-5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结论 | 第58-59页 |
7.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