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2.1 《劳动合同法》概述 | 第11-16页 |
2.1.1 《劳动合同法》的界定 | 第11-12页 |
2.1.2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 第12-14页 |
2.1.3 《劳动合同法》的发展进程 | 第14页 |
2.1.4 《劳动合同法》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2 劳务派遣的发展概况 | 第16-19页 |
2.2.1 劳务派遣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2.2 劳务派遣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3 我国劳务派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31页 |
3.1 劳务派遣的界定 | 第19-23页 |
3.1.1 劳务派遣的概念 | 第19-20页 |
3.1.2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单位的界定 | 第20页 |
3.1.3 劳务派遣的成因 | 第20-21页 |
3.1.4 劳务派遣的特征 | 第21-23页 |
3.2 我国劳务派遣现状 | 第23-25页 |
3.2.1 我国劳务派遣的地区分布 | 第23-25页 |
3.2.2 我国劳务派遣的行业分布 | 第25页 |
3.2.3 我国劳务派遣的职业岗位分布 | 第25页 |
3.3 现阶段我国劳务派遣中存在的问题——案例分析 | 第25-29页 |
3.3.1 案例一:可口可乐风波 | 第25-26页 |
3.3.2 案例二:山东省胶南人民医院300多名护士被派遣 | 第26-27页 |
3.3.3 案例三:山西省关于全省煤矿井下严禁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通知 | 第27-29页 |
3.4 明确劳务派遣适用范围的意义 | 第29-31页 |
4 劳务派遣适用范围的国际立法实践及其启示 | 第31-37页 |
4.1 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劳务派遣的影响 | 第31-33页 |
4.1.1 181号公约对劳务派遣的基本立场 | 第31-32页 |
4.1.2 181号公约对劳务派遣业务范围的限制 | 第32页 |
4.1.3 181号公约对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启示 | 第32-33页 |
4.2 国外劳务派遣适用范围规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第33-37页 |
4.2.1 日本劳工派遣法中的适用范围规定 | 第33-34页 |
4.2.2 德国规范经营性雇员转让法 | 第34页 |
4.2.3 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劳工派遣法 | 第34-35页 |
4.2.4 我国台湾劳动派遣法(草案)的适用范围规定 | 第35-37页 |
5 从职业分类角度对明确我国劳务派遣适用范围的探讨 | 第37-42页 |
5.1 应该严格禁止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存在的职业工种 | 第37-38页 |
5.1.1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 第38页 |
5.1.2 军人 | 第38页 |
5.2 应该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存在的职业工种 | 第38-41页 |
5.2.1 专业技术人员 | 第38-39页 |
5.2.2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 第39-41页 |
5.3 应该适当限制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存在的职业工种 | 第41页 |
5.3.1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 第41页 |
5.3.2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 第41页 |
5.4 允许和鼓励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存在的职业工种 | 第41-42页 |
5.4.1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第41-42页 |
5.4.2 商业、服务业人员 | 第42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42-44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42-43页 |
6.2 研究展望和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研究生期间所进行的科研实践及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摘要 | 第49-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