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轮胎痕迹信息事故再现技术 | 第10页 |
1.2.2 人体抛距信息事故再现技术 | 第10-11页 |
1.2.3 路面撒落物信息事故再现技术 | 第11-12页 |
1.2.4 风窗玻璃破损信息事故再现技术 | 第12-13页 |
1.2.5 人体损伤信息事故再现技术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汽车碰撞行人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5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1页 |
2.2.1 影响因素的参数值选定 | 第17-18页 |
2.2.2 影响行人姿态的参数对头与风窗玻璃碰撞车速范围的影响 | 第18-21页 |
2.3 基于头与风窗玻璃碰撞位置的事故车辆车速范围确定 | 第21-25页 |
2.3.1 车辆模型建立 | 第21页 |
2.3.2 假人模型建立 | 第21-23页 |
2.3.3 其他参数设定 | 第23页 |
2.3.4 碰撞仿真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汽车碰撞行人事故再现方法研究 | 第25-38页 |
3.1 基于风窗玻璃变形的事故再现方法 | 第25-26页 |
3.2 碰撞模型简化 | 第26-28页 |
3.2.1 碰撞模型简化 | 第26-27页 |
3.2.2 建模方法 | 第27-28页 |
3.3 风窗玻璃曲面点云获取及重构 | 第28-31页 |
3.3.1 EXAScan 三维激光扫描仪简介 | 第28-29页 |
3.3.2 前风窗玻璃变形点云获取 | 第29页 |
3.3.3 曲面重构前处理 | 第29-30页 |
3.3.4 前风窗玻璃曲面重构 | 第30-31页 |
3.4 风窗玻璃模型建立 | 第31-33页 |
3.4.1 风窗玻璃几何模型建立 | 第31页 |
3.4.2 风窗玻璃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3.4.3 风窗玻璃材料定义 | 第32-33页 |
3.5 行人头部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3页 |
3.6 行人头部与风窗玻璃碰撞前处理 | 第33-36页 |
3.6.1 风窗玻璃凹陷量的获取 | 第33-34页 |
3.6.2 碰撞点及碰撞方向设置 | 第34页 |
3.6.3 碰撞初速度选定 | 第34页 |
3.6.4 接触面定义 | 第34-35页 |
3.6.5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5页 |
3.6.6 求解控制 | 第35-36页 |
3.6.7 输出设置 | 第36页 |
3.7 碰撞仿真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事故案例应用 | 第38-49页 |
4.1 事故介绍 | 第38页 |
4.2 三维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4.2.1 风窗玻璃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4.2.2 行人头部模型建立 | 第40页 |
4.3 碰撞前处理 | 第40-43页 |
4.3.1 风窗玻璃凹陷量获取 | 第40页 |
4.3.2 碰撞点及碰撞方向设置 | 第40-41页 |
4.3.3 行人头部碰撞初速度选定 | 第41页 |
4.3.4 定义接触面及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4.3.5 求解控制 | 第42页 |
4.3.6 输出设置 | 第42-43页 |
4.4 事故再现及分析 | 第43-49页 |
4.4.1 事故再现 | 第43-45页 |
4.4.2 基于头与风窗玻璃碰撞解析法的对比 | 第45-46页 |
4.4.3 头部损伤分析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完成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一、参与课题 | 第52页 |
二、发表及录用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