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花花”: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儿童成长的本土化实践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23页 |
1.1 介入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介入背景 | 第8-9页 |
1.1.2 介入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7-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4 研究对象 | 第19-23页 |
2 介入理论基础及专业技巧 | 第23-31页 |
2.1 “剪花花”小组应用理论 | 第23-26页 |
2.1.1 小组动力学理论 | 第23-24页 |
2.1.2 人格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2.2 “剪花花”小组专业技术 | 第26-29页 |
2.2.1 价值观 | 第26-27页 |
2.2.2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第27-28页 |
2.2.3 职业伦理 | 第28页 |
2.2.4 方案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2.3 “剪花花”小组实践框架 | 第29-31页 |
2.3.1 实践原则 | 第29-30页 |
2.3.2 评估技巧 | 第30页 |
2.3.3 专业关系 | 第30-31页 |
3 “剪花花”小组的介入设计 | 第31-38页 |
3.1 小组预估、特征及对象界定 | 第31-33页 |
3.1.1 组前预估 | 第31-32页 |
3.1.2 小组特征 | 第32页 |
3.1.3 介入对象 | 第32-33页 |
3.2 小组理念、目标与程序安排 | 第33-36页 |
3.2.1 理念 | 第33页 |
3.2.2 目的和目标 | 第33-34页 |
3.2.3 程序安排 | 第34-36页 |
3.3 小组宣传、招募及结果 | 第36-37页 |
3.3.1 宣传及招募计划 | 第36页 |
3.3.2 小组报名表 | 第36-37页 |
3.4 小组评估框架 | 第37-38页 |
4 “剪花花”小组的具体实施 | 第38-49页 |
4.1 组员的情况 | 第38-40页 |
4.1.1 年龄:集中于8岁 | 第38-39页 |
4.1.2 性别:女孩居多 | 第39页 |
4.1.3 户籍:决定学校 | 第39-40页 |
4.2 小组的开展 | 第40-49页 |
4.2.1 小组初期:邂逅剪纸 | 第40-42页 |
4.2.2 小组中期:初历剪纸 | 第42-44页 |
4.2.3 小组中期:深识剪纸 | 第44-46页 |
4.2.4 小组后期:迷恋剪纸 | 第46-49页 |
5 “剪花花”小组的效果评估 | 第49-64页 |
5.1 目标达成情况 | 第49页 |
5.2 内部互动情况 | 第49-51页 |
5.2.1 整体气氛 | 第49-50页 |
5.2.2 沟通模式 | 第50-51页 |
5.3 组员成长情况 | 第51-58页 |
5.3.1 小组的整体变化 | 第51-52页 |
5.3.2 组员的个体变化 | 第52-58页 |
5.4 不同阶段的表现及反思 | 第58-64页 |
5.4.1 筹备的完善及改进 | 第58-59页 |
5.4.2 过程的思考及评价 | 第59-61页 |
5.4.3 结束的处理及跟进 | 第61-64页 |
6 总结与讨论 | 第64-69页 |
6.1 儿童小组工作实践的总结 | 第64-66页 |
6.1.1 小组介入的有效性 | 第64-65页 |
6.1.2 社工方法拓展的实践性 | 第65页 |
6.1.3 结论推广的有限性 | 第65-66页 |
6.2 儿童小组工作本土化实践的讨论 | 第66-69页 |
6.2.1 推动专业社工介入儿童成长的紧迫性 | 第66-67页 |
6.2.2 丰富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的重要性 | 第67页 |
6.2.3 探索留守、流动儿童社工服务的必要性 | 第67-68页 |
6.2.4 推广社工实务先进经验的及时性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1 | 第73-74页 |
附录2 | 第74-75页 |
附录3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