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纪律在我国中小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 第10页 |
(二)涂尔干和马卡连柯的纪律观在纪律研究史上的影响 | 第10-11页 |
(三)选择涂尔干和马卡连柯的纪律观进行比较的原因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关于马卡连柯纪律观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关于涂尔干纪律观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涂尔干与马卡连柯纪律观的比较研究综述 | 第16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一)理论层面 | 第16页 |
(二)实践层面 | 第16-17页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纪律观 | 第18-32页 |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纪律观的产生与提出 | 第18-24页 |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纪律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纪律观提出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二、对涂尔干道德教育纪律观的解读 | 第24-29页 |
(一)纪律精神的含义 | 第24-25页 |
(二)纪律的效用 | 第25-27页 |
(三)道德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四)纪律精神的培养与养成 | 第28-29页 |
三、时代价值 | 第29-32页 |
第二章 马卡连柯的道德教育纪律观 | 第32-42页 |
一、马卡连柯纪律观的产生与提出 | 第32-36页 |
(一)马卡连柯纪律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32-34页 |
(二)马卡连柯纪律观提出的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二、对马卡连柯纪律观的解读 | 第36-40页 |
(一)纪律的含义 | 第36-37页 |
(二)纪律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三)纪律的效用 | 第38-39页 |
(四)纪律的养成与保障 | 第39-40页 |
三、时代价值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涂尔干与马卡连柯道德教育纪律观共性的比较 | 第42-51页 |
一、关于纪律本质的共同点 | 第42-45页 |
(一)强调纪律的发展性价值,重视纪律的道德教化意义 | 第42-44页 |
(二)注重培养个体的理性自觉,强调自觉性纪律的达成 | 第44-45页 |
二、关于理性内涵方面的共同点 | 第45-48页 |
(一)纪律是一种道德存在 | 第46-47页 |
(二)纪律是一种人性存在 | 第47-48页 |
三、重视对儿童纪律意识的培养 | 第48-51页 |
(一)儿童早期是纪律教育的关键时期 | 第48-49页 |
(二)培养途径方面的共同点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涂尔干与马卡连柯纪律观的差异比较 | 第51-54页 |
一、纪律完整内涵的差异 | 第51-52页 |
二、惩罚在纪律维护中承担的角色不同 | 第52页 |
三、教育模式的差异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对我国当下学校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54-66页 |
一、明确纪律的限度,避免走进纪律的误区 | 第54-59页 |
(一)恰当处理好纪律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55-56页 |
(二)恰当处理好学生参与纪律规范的制定与维护规范权威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三)恰当处理好纪律效用与创新精神培养之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四)恰当处理好纪律的约束性与人性自由之间的关系 | 第58-59页 |
二、优化培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 第59-63页 |
(一)充分发挥学校纪律的功能 | 第59-60页 |
(二)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 | 第60-61页 |
(三)合理发挥惩罚的作用 | 第61-62页 |
(四)培养理性主体,促进学生自律的形成 | 第62-63页 |
三、立足纪律人性本质内涵,在内容上紧扣时代精神 | 第63-66页 |
(一)在内容上要把握时代内涵,符合时代发展特征 | 第64页 |
(二)强化纪律的人性本质内涵,尊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注释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