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现状及其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个体干预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2.1 职业决策困难的概念 | 第9页 |
2.2 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 | 第9-11页 |
2.2.1 职业决策困难问卷 | 第9-10页 |
2.2.2 国内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的编订 | 第10-11页 |
2.3 职业决策困难的调查 | 第11-13页 |
2.4 职业决策困难的干预研究 | 第13-15页 |
2.4.1 计算机辅助系统干预 | 第13-14页 |
2.4.2 职业发展课程干预 | 第14页 |
2.4.3 归因训练 | 第14页 |
2.4.4 职业决策技能训练 | 第14页 |
2.4.5 认知、体验并重的互动学习 | 第14-15页 |
2.4.6 箱庭疗法 | 第15页 |
2.5 生涯建构理论 | 第15-18页 |
2.5.1 生涯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5.2 生涯建构理论咨询的干预工具 | 第16-18页 |
2.6 问题提出与研究创新 | 第18-19页 |
3.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研究 | 第19-2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3.1 被试 | 第19-20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20页 |
3.3.3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20-26页 |
3.4.1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总体状况 | 第20-21页 |
3.4.2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差异性比较 | 第21-26页 |
3.5 讨论 | 第26-29页 |
3.5.1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总体状况 | 第26页 |
3.5.2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差异性比较 | 第26-29页 |
4.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干预研究 | 第29-43页 |
4.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2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4.2.1 被试筛选 | 第29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4.2.3 多基线设计 | 第30页 |
4.3 研究程序 | 第30页 |
4.4 干预结构 | 第30-32页 |
4.5 干预技术 | 第32页 |
4.5.1 叙事 | 第32页 |
4.5.2 投射 | 第32页 |
4.6 干预过程 | 第32-37页 |
4.6.1 建立关系阶段 | 第33页 |
4.6.2 建构阶段 | 第33-35页 |
4.6.3 解构阶段 | 第35-36页 |
4.6.4 重构阶段 | 第36-37页 |
4.6.5 共构阶段 | 第37页 |
4.6.6 结束阶段 | 第37页 |
4.7 干预结果 | 第37-40页 |
4.7.1 职业决策困难水平 | 第37-39页 |
4.7.2 访谈 | 第39-40页 |
4.8 分析讨论 | 第40-43页 |
4.8.1 内部冲突维度 | 第40-41页 |
4.8.2 自我信息不足维度 | 第41页 |
4.8.3 缺乏生涯规划维度 | 第41页 |
4.8.4 情绪不适维度 | 第41-43页 |
5. 总讨论与总结论 | 第43-46页 |
5.1 总讨论 | 第43-45页 |
5.1.1 调查部分 | 第43页 |
5.1.2 干预部分 | 第43-44页 |
5.1.3 研究局限性 | 第44页 |
5.1.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4-45页 |
5.2 总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1 大学生职业决策问卷 | 第49-52页 |
附录2 生涯风格访谈 | 第52-53页 |
附录3 个体回访问题大纲 | 第53-54页 |
附录4 被试一的干预过程 | 第54-66页 |
附录5 被试三的干预过程 | 第66-76页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