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新建地下工程穿越既有地铁线路典型工程及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国内外典型工程案例 | 第9-12页 |
1.2.2 隧道近接施工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浅埋暗挖施工工法概述 | 第15-19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密贴隧道施工的基本力学原理研究 | 第21-37页 |
2.1 概述 | 第21-22页 |
2.2 弹性围岩条件时隧道开挖后的应力状态 | 第22-32页 |
2.2.1 单一洞室情况 | 第22-26页 |
2.2.2 一般洞室的力学分析 | 第26-29页 |
2.2.3 平行和重叠洞室情况 | 第29-32页 |
2.3 弹塑性围岩条件时隧道开挖后的应力状态 | 第32-36页 |
2.3.1 单一洞室情况 | 第33-35页 |
2.3.2 平行和重叠洞室情况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新建车站施工引起既有线路结构变形预测分析 | 第37-55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7-38页 |
3.2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 第38-40页 |
3.2.1 场地工程地质情况 | 第38-39页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9-40页 |
3.3 穿越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比选 | 第40-41页 |
3.4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3.4.1 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3.4.2 计算假设 | 第42页 |
3.4.3 参数选取 | 第42页 |
3.4.4 变形特征截面的选取 | 第42-43页 |
3.5 施工工序优化分析及变形预测 | 第43-54页 |
3.5.1 不同开挖进尺研究 | 第43-49页 |
3.5.2 不同的小导洞开挖方案比较 | 第49-51页 |
3.5.3 左、右线不同开挖顺序的选择 | 第51-52页 |
3.5.4 既有结构最终变形预测分析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新建车站施工引起既有线路结构附加内力预测分析 | 第55-66页 |
4.1 既有车站现状检测评估 | 第55-57页 |
4.1.1 车站主体结构检测评估 | 第55页 |
4.1.2 道床与轨道检测评估 | 第55-56页 |
4.1.3 限界检测结果 | 第56页 |
4.1.4 线路现状调查与检测 | 第56-57页 |
4.2 建立“荷载-结构”计算模型 | 第57-60页 |
4.2.1 选取典型控制计算截面 | 第57页 |
4.2.2 确定计算参数 | 第57-59页 |
4.2.3 建立边界条件 | 第59-60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4.3.1 既有结构承载力确定 | 第60-61页 |
4.3.2 承载能力与附加内力对比分析 | 第61-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新建车站密贴下穿既有线路车站变形控制标准研究 | 第66-72页 |
5.1 特级风险源变形控制标准的制定原则 | 第66-67页 |
5.2 既有线路轨道变形控制标准研究 | 第67-68页 |
5.3 既有线路结构变形控制标准研究 | 第68-69页 |
5.4 既有线路变形控制标准的最终确定和分解执行 | 第69-71页 |
5.4.1 既有线路变形控制标准的最终确定 | 第69-70页 |
5.4.2 既有线路变形控制标准的分解执行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