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1.2.1 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 | 第10-12页 |
1.2.2 爆破地震波破坏机制及分析 | 第12-13页 |
1.2.3 上穿或下穿隧道爆破开挖技术 | 第13-15页 |
1.2.4 围岩损伤控制爆破技术 | 第15-17页 |
1.2.5 爆破地震危害控制技术 | 第17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隧道爆破理论 | 第19-34页 |
2.1 岩石爆破损伤断裂理论 | 第19-25页 |
2.1.1 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及损伤变量 | 第19-21页 |
2.1.2 岩石爆破断裂机制 | 第21-25页 |
2.2 爆破地震波研究 | 第25-27页 |
2.2.1 爆炸应力波的类型 | 第25-26页 |
2.2.2 爆炸地震波的传播 | 第26页 |
2.2.3 影响爆破效果的因素 | 第26-27页 |
2.3 爆破安全允许距离 | 第27-28页 |
2.3.1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 | 第27-28页 |
2.3.2 个别飞散物安全允许距离 | 第28页 |
2.4 隧道掘进爆破 | 第28-32页 |
2.4.1 隧道爆破施工特点 | 第28-29页 |
2.4.2 掏槽形式 | 第29-31页 |
2.4.3 浅埋小净距隧道爆破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隧道爆破的数值模拟 | 第34-48页 |
3.1 Midas/NX软件的介绍 | 第34页 |
3.2 动力分析 | 第34-41页 |
3.2.1 固有率与周期分析 | 第34-35页 |
3.2.2 阻尼分析 | 第35-36页 |
3.2.3 反应谱分析 | 第36-37页 |
3.2.4 时程分析 | 第37-38页 |
3.2.5 本构模型 | 第38-41页 |
3.3 依托工程 | 第41-43页 |
3.3.1 工程概况 | 第41-42页 |
3.3.2 工程地质及实验数据 | 第42-43页 |
3.4 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3.5 爆破荷载的确定 | 第45-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隧道衬砌及围岩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8-87页 |
4.1 童家院子出入线隧道施工断面距交叉段 50m | 第48-62页 |
4.1.1 隧道衬砌(围岩)位移特征 | 第48-51页 |
4.1.2 隧道衬砌(围岩)质点速度特征 | 第51-54页 |
4.1.3 隧道衬砌(围岩)质点加速度特征 | 第54-56页 |
4.1.4 隧道衬砌(围岩)力学及应力特征 | 第56-62页 |
4.2 童家院子出入线隧道施工断面距交叉段 25m | 第62-74页 |
4.2.1 隧道衬砌(围岩)位移特征 | 第62-65页 |
4.2.2 隧道衬砌(围岩)质点速度特征 | 第65-67页 |
4.2.3 隧道衬砌(围岩)质点加速度特征 | 第67-70页 |
4.2.4 隧道衬砌(围岩)力学及应力特征 | 第70-74页 |
4.3 童家院子出入线隧道施工断面距交叉段 0m | 第74-86页 |
4.3.1 隧道衬砌(围岩)位移特征 | 第74-76页 |
4.3.2 隧道衬砌(围岩)质点速度特征 | 第76-79页 |
4.3.3 隧道衬砌(围岩)质点加速度特征 | 第79-82页 |
4.3.4 隧道衬砌(围岩)力学及应力特征 | 第82-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实测数据分析及预测 | 第87-97页 |
5.1 监测数据分析 | 第87-95页 |
5.1.1 爆破振动监测 | 第87-90页 |
5.1.2 二衬钢筋应力监测 | 第90-95页 |
5.2 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分析 | 第95页 |
5.3 基于萨道夫经验公式的预测模型 | 第95-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页 |
6.2 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