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第13-21页
    1.1 抑郁的定义第13页
    1.2 抑郁的分类第13-14页
        1.2.1 抑郁心境第13页
        1.2.2 抑郁性综合症第13-14页
        1.2.3 临床抑郁第14页
        1.2.4 本研究中的抑郁定义第14页
    1.3 抑郁的相关理论第14-16页
        1.3.1 抑郁的人格理论第14-15页
        1.3.2 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第15页
        1.3.3 抑郁的无望感理论第15页
        1.3.4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第15-16页
        1.3.5 抑郁的素质应激理论第16页
    1.4 抑郁的影响因素辨析第16-21页
        1.4.1 人口学变量与抑郁的关系第16页
        1.4.2 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第16-17页
        1.4.3 归因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第17-18页
        1.4.4 自尊与抑郁的关系第18页
        1.4.5 神经质与抑郁的关系第18-19页
        1.4.6 生活事件、神经质、抑郁的关系第19页
        1.4.7 生活事件、自尊、抑郁的关系第19-20页
        1.4.8 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和抑郁的关系第20页
        1.4.9 生活事件、归因方式、神经质、自尊与抑郁的关系第20-21页
第二章 研究过程第21-25页
    2.1 问题提出第21页
    2.2 研究目的和假设第21-22页
        2.2.1 研究目的第21页
        2.2.2 研究假设第21-22页
    2.3 研究意义第22-25页
        2.3.1 理论意义第22-23页
        2.3.2 现实意义第23-25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25-29页
    3.1 研究对象第25页
    3.2 研究工具第25-27页
        3.2.1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第25-26页
        3.2.2 自尊量表第26页
        3.2.3 大五人格神经质分量表第26页
        3.2.4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第26页
        3.2.5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第26-27页
    3.3 问卷施测第27页
    3.4 数据处理第27页
    3.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27-29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29-47页
    4.1 大学生抑郁研究现状第29-30页
        4.1.1 大学生抑郁状况第29页
        4.1.2 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水平比较第29-30页
        4.1.3 抑郁在不同群体大学生中的情况第30页
    4.2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第30-32页
        4.2.1 归因方式与年级的关系第30-31页
        4.2.2 不同群体大学生间的归因方式比较第31-32页
    4.3 大学生自尊的现状第32-33页
        4.3.1 自尊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第32页
        4.3.2 大学生不同群体的自尊水平差异第32-33页
    4.4 大学生神经质的现状分析第33-34页
        4.4.1 神经质与大学生年级的关系第33-34页
        4.4.2 大学生神经质与性别的关系第34页
    4.5 大学生生活事件现状分析第34-40页
        4.5.1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性别的关系第34-35页
        4.5.2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专业的关系第35-36页
        4.5.3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是否独生子女的关系第36-37页
        4.5.4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生源地的关系第37-38页
        4.5.5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年级的关系第38-39页
        4.5.6 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情况第39-40页
    4.6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自尊、神经质与抑郁的关系第40-47页
        4.6.1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自尊、神经质与抑郁的相关关系第40-41页
        4.6.2 大学生抑郁对生活事件、归因方式、自尊与神经质的回归分析第41页
        4.6.3 大学生抑郁的形成路径第41-42页
        4.6.4 中介效应检验第42-43页
        4.6.5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第43页
        4.6.6 神经质在具体路径中的调节作用检验第43-47页
第五章 讨论第47-55页
    5.1 大学生生活事件、神经质、归因方式、自尊、抑郁的现状第47-51页
        5.1.1 大学生生活事件的现状分析第47-48页
        5.1.2 大学生抑郁的现状分析第48-49页
        5.1.3 大学生自尊的现状分析第49-50页
        5.1.4 大学生神经质的现状分析第50-51页
        5.1.5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分析第51页
        5.1.6 生活事件、归因方式、自尊、神经质以及抑郁在人口学因素上的关系概述第51页
    5.2 大学生抑郁的形成机制第51-55页
        5.2.1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自尊、神经质和抑郁的相关关系第51-52页
        5.2.2 生活事件、归因方式、自尊在抑郁形成中的作用第52-53页
        5.2.3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第53-55页
第六章 结论第55-57页
    6.1 结论第55-57页
第七章 研究局限和展望第57-59页
    7.1 本研究的局限和创新第57页
    7.2 当前抑郁研究的局限和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附录第65-73页
致谢第73-7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飞行空间导航绩效影响因素探究及时间压缩效应
下一篇:注意力训练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考试焦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