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实验能力的测量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论文建立的理论依据 | 第10-19页 |
1.1 从教育科学知识阐释物理实验能力 | 第10页 |
1.2 物理实验能力结构定义 | 第10-13页 |
1.2.1 定义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第11页 |
1.2.2 物理实验能力包含四个要素 | 第11-12页 |
1.2.3 物理能力的培养目标 | 第12页 |
1.2.4 物理实验能力变化的特征 | 第12-13页 |
1.2.5 物理实验能力成立的意义 | 第13页 |
1.3 学生思维特点和实验大纲 | 第13-18页 |
1.3.1 学生的思维变化特点 | 第13页 |
1.3.2 “知识内容表”的内容 | 第13-17页 |
1.3.3 分析和测量知识内容表 | 第17-18页 |
1.4 从心理测量角度研究能力 | 第18-19页 |
2 新课标后的能力目标 | 第19-28页 |
2.1 新课标的五个理念 | 第19页 |
2.2 科学探究对应的能力 | 第19-20页 |
2.3 命题热点 | 第20-28页 |
3 分析高考物理实验题内容的呈现 | 第28-39页 |
3.1 试题的内容和功能 | 第28-29页 |
3.2 考查实验能力 | 第29-31页 |
3.3 考查知识结构 | 第31-37页 |
3.4 考查题型比例 | 第37-38页 |
3.5 考查多个能力 | 第38-39页 |
4 物理实验能力评价 | 第39-41页 |
4.1 课程三维标准 | 第39页 |
4.2 传统与动态评价法 | 第39-41页 |
4.2.1 传统评价法 | 第39-40页 |
4.2.2 动态评价法 | 第40-41页 |
5 实验复习方法的指导建议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