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研究不足 | 第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4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社会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内涵及特征 | 第22-27页 |
2.1 社会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界定 | 第22-25页 |
2.1.1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社会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概念 | 第23-24页 |
2.1.3 社会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案例梳理 | 第24-25页 |
2.2 社会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特征 | 第25-27页 |
2.2.1 语言结构的经济性 | 第25页 |
2.2.2 语言传播的快速性 | 第25-26页 |
2.2.3 语言功能的监督性 | 第26页 |
2.2.4 语言风格的讽刺性 | 第26-27页 |
第3章 社会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因素 | 第27-36页 |
3.1 网民的主体因素 | 第27-32页 |
3.1.1 网民规模庞大的基础作用 | 第27-28页 |
3.1.2 网民群体特征的主导作用 | 第28-30页 |
3.1.3 网民个体心理的催化作用 | 第30-32页 |
3.2 相关事件的背景因素 | 第32-34页 |
3.2.1 事件具有非常规性 | 第32-33页 |
3.2.2 事件具有社会公共性 | 第33页 |
3.2.3 事件真相具有模糊性 | 第33-34页 |
3.3 网络媒介的载体因素 | 第34-36页 |
3.3.1 时空维度的超越性 | 第34页 |
3.3.2 信息交流的互动性 | 第34-35页 |
3.3.3 交流主体的自由平等 | 第35-36页 |
第4章 社会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过程 | 第36-45页 |
4.1 网民解读背景事件 | 第36-39页 |
4.1.1 顺应事件主体预设意义的优先解读 | 第37-38页 |
4.1.2 偏离事件主体预设意义的协商解读 | 第38页 |
4.1.3 否定事件主体预设意义的对抗解读 | 第38-39页 |
4.2 新语境下意义重构的编码 | 第39-42页 |
4.2.1 引用式编码 | 第40-41页 |
4.2.2 自创式编码 | 第41-42页 |
4.3 所编符号作为模因的扩散 | 第42-45页 |
4.3.1 基因型模因的扩散 | 第43-44页 |
4.3.2 结构型模因的扩散 | 第44-45页 |
第5章 社会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传播效应及引导策略 | 第45-59页 |
5.1 正面效应 | 第45-49页 |
5.1.1 扩大背景事件的社会影响 | 第45-46页 |
5.1.2 形成舆论监督的共振合力 | 第46-48页 |
5.1.3 丰富媒体报道的内容及形式 | 第48-49页 |
5.2 中性效应 | 第49-52页 |
5.2.1 促进“语言知沟”的出现 | 第49-50页 |
5.2.2 改变传统议程设置的模式 | 第50-51页 |
5.2.3 影响公共话语空间的发展 | 第51-52页 |
5.3 负面效应 | 第52-54页 |
5.3.1 容易造成关注点的偏向 | 第52-53页 |
5.3.2 容易引起网络恶搞 | 第53-54页 |
5.4 引导策略 | 第54-59页 |
5.4.1 合理利用网络流行语 | 第54-55页 |
5.4.2 引导舆论理性发展 | 第55-56页 |
5.4.3 全面加强教育引导 | 第56-57页 |
5.4.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7-58页 |
5.4.5 网民提升自我素养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A 社会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案例详解 | 第6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