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9-33页 |
一、困境与契机—研究背景 | 第19-22页 |
(一)学校音乐教育中锡伯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 | 第19-22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建设的时代契机 | 第22页 |
二、选择与定位—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一)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行动选择中寻求理论价值 | 第22-23页 |
(二)从“寻找家乡的歌”到“教唱家乡的歌”的实践定位 | 第23-24页 |
三、趋势与反思—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一)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研究趋势 | 第24-27页 |
(二)民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滞后的现状反思 | 第27-29页 |
四、理性与行动—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一)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方法选择 | 第29-32页 |
(二)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行动过程 | 第32页 |
五、尝试与突破—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一)理论创新 | 第32页 |
(二)实践突破 | 第32-33页 |
第二章 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理论阐释 | 第33-66页 |
一、概念界定与关系梳理 | 第33-39页 |
(一)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 第33-34页 |
(二)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 第34-37页 |
(三)教育部审定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 | 第37-38页 |
(四)音乐校本教材开发与为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 | 第38-3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39-54页 |
(一)教材开发的理念指引:文化自觉学说 | 第39-41页 |
(二)教材开发的哲学基础:文化哲学范式 | 第41-45页 |
(三)教材开发的课程理解:文化分析理论 | 第45-46页 |
(四)教材开发的方法论基础:教材理论研究 | 第46-54页 |
三、内涵与价值 | 第54-66页 |
(一)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内涵分析 | 第54-57页 |
(二)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价值探讨 | 第57-66页 |
第三章 锡伯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价值追寻 | 第66-80页 |
一、作为民族文化的普遍价值 | 第66-68页 |
(一)“向人而化”—对人存在的价值 | 第66-67页 |
(二)“向文而化”—作为文化的内核 | 第67-68页 |
二、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 | 第68-80页 |
(一)锡伯族音乐文化形态的民族独有性 | 第68-70页 |
(二)锡伯族音乐文化变迁的历史特殊性 | 第70-73页 |
(三)锡伯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时代濒危性 | 第73-80页 |
第四章 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理念建构 | 第80-87页 |
一、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理念建构的政策导向 | 第80-82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 | 第80-81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契机 | 第81-82页 |
二、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理念的内涵 | 第82-87页 |
(一)核心理念 | 第82-83页 |
(二)理念意蕴 | 第83-87页 |
第五章 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内容选择 | 第87-134页 |
一、内容选择的特性 | 第87-93页 |
(一)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选择特性 | 第87-90页 |
(二)作为文化载体的内容选择特性 | 第90-93页 |
二、教材内容选择的阶段与方法 | 第93-115页 |
(一)内容选择的资料搜集阶段 | 第93-104页 |
(二)内容选择的集体审议阶段 | 第104-111页 |
(三)内容选择的整理规范阶段 | 第111-115页 |
三、内容选择的领域 | 第115-134页 |
(一)感受与欣赏 | 第115-123页 |
(二)表现与创作 | 第123-130页 |
(三)音乐与文化 | 第130-134页 |
第六章 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呈现样态 | 第134-157页 |
一、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 | 第134-137页 |
(一)以音乐文化为中心 | 第134-135页 |
(二)以主题单元为组合 | 第135-137页 |
二、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的内容结构 | 第137-148页 |
(一)内容结构的逻辑定位 | 第137-139页 |
(二)内容结构的分册安排 | 第139-141页 |
(三)教材内容的主题设计 | 第141-148页 |
三、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的版面呈现 | 第148-157页 |
(一)封面设计融合理念 | 第148-149页 |
(二)文化符号贯穿始终 | 第149-152页 |
(三)整体版式关注审美 | 第152-154页 |
(四)插图选择有助理解 | 第154-157页 |
第七章 锡伯族音乐校本教材的教学检验 | 第157-215页 |
一、基于教学检验的环境选择 | 第157-163页 |
(一)宏观—地域文化 | 第157-158页 |
(二)中观—学校特色 | 第158-159页 |
(三)微观—个体特点 | 第159-163页 |
二、基于教学检验的教学设计 | 第163-195页 |
(一)围绕教材主题的教学设计 | 第163-189页 |
(二)侧重教学情境的教学设计 | 第189-194页 |
(三)针对教师特点的教学设计 | 第194-195页 |
三、基于教学检验的调查分析 | 第195-215页 |
(一)基于教学检验的调查设计 | 第195-199页 |
(二)基于教学检验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99-215页 |
第八章 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讨论 | 第215-240页 |
一、校本教材开发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目标层级 | 第215-218页 |
(一)文化自在—作为客观存在的音乐文化 | 第215页 |
(二)文化自知—传承主体的主观意识 | 第215-216页 |
(三)文化自主—传承主体的行动调控 | 第216-217页 |
(四)文化自觉—音乐文化传承的理想目标 | 第217-218页 |
二、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原则探索 | 第218-221页 |
(一)育人性原则 | 第218-219页 |
(二)认同性原则 | 第219-220页 |
(三)整体性原则 | 第220-221页 |
(四)地域性原则 | 第221页 |
三、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内容建构 | 第221-227页 |
(一)内容建构的观念基础:中华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共生 | 第221-222页 |
(二)内容建构的音乐理解 | 第222-224页 |
(三)内容建构的文化选择 | 第224-227页 |
四、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结构设计 | 第227-233页 |
(一)编写体例参考 | 第227-228页 |
(二)内容结构设计 | 第228-233页 |
五、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评价设想 | 第233-240页 |
(一)促进发展的评价目标 | 第233页 |
(二)多维立体的评价主体 | 第233-235页 |
(三)生成循环的评价环节 | 第235-240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240-24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240-242页 |
(一)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校本教材开发定位 | 第240页 |
(二)校本教材开发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 第240-241页 |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重点在于音乐内容的呈现 | 第241页 |
(四)校本教材开发是基于校本教研的行动超越 | 第241页 |
(五)充分利用校本教材的文本功能 | 第241-242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42-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2页 |
附录 | 第252-276页 |
后记 | 第276-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