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1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3-17页 |
二 研究概况 | 第17-26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26-33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33-35页 |
五 研究的材料、目标及方法 | 第35-37页 |
六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7-41页 |
第二章 比喻新造词语 | 第41-76页 |
一 比喻新造词语的定义及其判定 | 第41-44页 |
1 比喻新造词语的定义 | 第41-42页 |
2 比喻新造词语的判定 | 第42-44页 |
二 比喻新造词语的概况 | 第44-69页 |
1 比喻新造词语的数量及词长 | 第44-52页 |
2 比喻新造词语的类型 | 第52-62页 |
3 比喻新造词语的词类及构词规律 | 第62-69页 |
三 比喻新造词中比喻语素义的形成 | 第69-75页 |
1 一般是由半喻式——前喻或后喻式当中的比喻语素决定的 | 第69-71页 |
2 构词频率高的比喻语素 | 第71-72页 |
3 后喻式更易形成语素义 | 第72-74页 |
4 比喻性质而非状态的语素更易形成语素义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三章 比喻扩展词语 | 第76-118页 |
一 什么是比喻扩展词 | 第76-86页 |
1 比喻扩展词的定义 | 第76-77页 |
2 比喻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 第77-81页 |
3 一点说明 | 第81页 |
4 比喻扩展词语的确定 | 第81-86页 |
二 比喻扩展词语的转化过程 | 第86-99页 |
1 比喻引申词语一览 | 第86-87页 |
2 语义构成成分对比喻义生成的影响 | 第87-88页 |
3 本义与比喻义的关系 | 第88-93页 |
4 本义朝比喻义发展的一般路径 | 第93-99页 |
三 比喻扩展词语义项的组合能力 | 第99-117页 |
1 比喻扩展词语的样本选择 | 第100-101页 |
2 本义与比喻义使用情况 | 第101-103页 |
3 比喻扩展词语不同义项的组合与搭配 | 第103-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四章 比喻词语释义研究 | 第118-153页 |
一 比喻词与比喻义的释义 | 第118-119页 |
二 比喻词语释义类型 | 第119-128页 |
1 比喻词语释义类型概说 | 第119-122页 |
2 比喻词语释义类型 | 第122-128页 |
三 比喻词语释义特点 | 第128-133页 |
1 具有形式标志 | 第128-130页 |
2 例句不丰富 | 第130-132页 |
3 义项数量较少,通常比喻义位置靠后 | 第132-133页 |
四 比喻词语释义方式 | 第133-145页 |
1 前喻式 | 第133-138页 |
2 后喻式 | 第138-140页 |
3 全喻式 | 第140-142页 |
4 说明 | 第142-145页 |
五 已有辞书中比喻词语释义存在的问顾 | 第145-151页 |
1 缺少系统性 | 第145-146页 |
2 释义术语不一致 | 第146-147页 |
3 义项问题 | 第147-150页 |
4 配例不当 | 第150-151页 |
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比喻词语与文化 | 第153-197页 |
一 比喻词语与文化概说 | 第153-156页 |
1 比喻词语体现了以具象表达抽象的思维方法 | 第153-154页 |
2 比喻词语文化含量高 | 第154-156页 |
3 喻体能够反映文化 | 第156页 |
二 比喻词语与历史文化 | 第156-184页 |
1 古汉语的比喻词语记录了早期汉族社会的历史文化 | 第156-178页 |
2 比喻词语古今流变的个案研究——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词语 | 第178-184页 |
三 比喻词语与方言文化 | 第184-194页 |
1 比喻词语反映了移民过程 | 第185-188页 |
2 比喻词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 第188-192页 |
3 比喻词语反映了当地人特殊的观察角度 | 第192-194页 |
四 喻体反映的文化特点 | 第194-195页 |
1 重实用 | 第194页 |
2 重精神 | 第194-195页 |
五 比喻词语喻体的取象类型 | 第195-196页 |
1 横向——社会折射型 | 第195-196页 |
2 纵向——文化继承型 | 第196页 |
小结 | 第196-197页 |
余论 | 第197-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1页 |
后记 | 第211-213页 |
曾发表过的文章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