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
| 摘要 | 第9-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6-24页 |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 第19-21页 |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22-24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4-79页 |
| 2.1 引言 | 第24-27页 |
| 2.2 省略认知观VS省略生成观 | 第27-37页 |
| 2.3 语义空位的研究视角 | 第37-44页 |
| 2.3.1 语义视角 | 第37-39页 |
| 2.3.2 语用视角 | 第39-40页 |
| 2.3.3 语篇视角 | 第40-41页 |
| 2.3.4 认知视角 | 第41-44页 |
| 2.4 语义缺省研究回顾 | 第44-77页 |
| 2.4.1 语义缺省研究的发展脉络 | 第44-46页 |
| 2.4.2 语义缺省的相关概念 | 第46-51页 |
| 2.4.3 缺省理论研究回顾 | 第51-60页 |
| 2.4.4 Jaszczolt的缺省语义学 | 第60-77页 |
| 2.5 小结 | 第77-79页 |
| 第3章 认知拓扑观 | 第79-106页 |
| 3.1 引言 | 第79-86页 |
| 3.1.1 体验观 | 第79-81页 |
| 3.1.2 突显观 | 第81-82页 |
| 3.1.3 注意观 | 第82-85页 |
| 3.1.4 拓扑观 | 第85-86页 |
| 3.2 认知拓扑观的理论基础 | 第86-100页 |
| 3.2.1 拓扑学基础 | 第87-91页 |
| 3.2.2 认知的拓扑性 | 第91-96页 |
| 3.2.3 语言的拓扑性 | 第96-100页 |
| 3.3 认知拓扑观的主要内容 | 第100-104页 |
| 3.3.1 认知拓扑等价观 | 第100-102页 |
| 3.3.2 认知拓扑连通观 | 第102-103页 |
| 3.3.3 认知拓扑连续观 | 第103-104页 |
| 3.4 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4章 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 | 第106-118页 |
| 4.1 引言 | 第106-107页 |
| 4.2 数学中的拓扑连通性 | 第107-108页 |
| 4.3 认知空间的拓扑连通性 | 第108-112页 |
| 4.3.1 知觉的拓扑连通性 | 第108-110页 |
| 4.3.2 人工神经网络的拓扑连通性 | 第110-112页 |
| 4.4 语言空间的拓扑连通性 | 第112-117页 |
| 4.5 小结 | 第117-118页 |
| 第5章 语义缺省的认知机制 | 第118-159页 |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 5.2 认知拓扑整合观 | 第119-123页 |
| 5.3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理论渊源 | 第123-129页 |
| 5.3.1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模型 | 第124-125页 |
| 5.3.2 Glenberg的索引假设 | 第125-126页 |
| 5.3.3 Zwaan的浸入式经历者框架 | 第126-129页 |
| 5.4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内部结构 | 第129-137页 |
| 5.4.1 心理拓扑空间 | 第130-132页 |
| 5.4.2 识解格式塔 | 第132-137页 |
| 5.5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构建过程 | 第137-151页 |
| 5.5.1 第一阶段:激活 | 第137-141页 |
| 5.5.2 第二阶段:连通 | 第141-147页 |
| 5.5.3 第三阶段:整合 | 第147-151页 |
| 5.6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实例分析 | 第151-157页 |
| 5.7 小结 | 第157-159页 |
| 第6章 语义缺省的认知原则 | 第159-172页 |
| 6.1 引言 | 第159-160页 |
| 6.2 发话人原则 | 第160-164页 |
| 6.2.1 突显原则 | 第160-162页 |
| 6.2.2 守恒原则 | 第162-164页 |
| 6.3 受话人原则 | 第164-170页 |
| 6.3.1 意图性原则 | 第164-167页 |
| 6.3.2 关联原则 | 第167-170页 |
| 6.4 小结 | 第170-172页 |
| 第7章 语义缺省与语篇连贯 | 第172-192页 |
| 7.1 引言 | 第172-175页 |
| 7.2 语义缺省与语篇连贯的关联性 | 第175-177页 |
| 7.3 从语义缺省到语篇连贯的实现途径 | 第177-178页 |
| 7.4 语义缺省与语篇连贯的实例分析 | 第178-190页 |
| 7.5 小结 | 第190-192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192-196页 |
| 8.1 结论与启示 | 第192-195页 |
| 8.2 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展望 | 第195-1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6-214页 |
| 后记 | 第214-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