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基于生理与操作行为典型参数的驾驶疲劳程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基于主观评定的判定方法第13页
        1.2.2 基于操作行为的判定方法第13-14页
        1.2.3 基于驾驶员外部特征的判定方法第14页
        1.2.4 基于生理信号特征的判定方法第14-16页
        1.2.5 基于信息融合的判定方法第16页
        1.2.6 不同时段的驾驶疲劳研究第16-17页
        1.2.7 综合评述第17-18页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第18-21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研究时段以及生理与操作行为典型参数的选取第21-31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驾驶疲劳概述第21-22页
        2.2.1 驾驶疲劳的概念第21页
        2.2.2 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第21-22页
        2.2.3 疲劳对驾驶员的影响第22页
        2.2.4 驾驶疲劳程度的表征指标第22页
    2.3 基于昼夜生理节律的重点研究时段选取第22-27页
        2.3.1 昼夜生理节律对疲劳的影响分析第23页
        2.3.2 重点研究时段的选取第23-27页
    2.4 生理特征指标典型参数的选取第27-28页
    2.5 操作行为典型参数的选取第28-30页
        2.5.1 操作行为概述第28-30页
        2.5.2 操作行为典型参数的选取第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实车实验设计第31-42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实验方案第31-38页
        3.2.1 实验目的第31页
        3.2.2 实验条件第31-34页
        3.2.3 实验设备第34-35页
        3.2.4 实验内容第35-36页
        3.2.5 实验步骤第36-37页
        3.2.6 实验数据采集第37-38页
    3.3 实验数据预处理第38-41页
        3.3.1 GPS数据处理第39页
        3.3.2 心电数据处理第39-41页
        3.3.3 主观疲劳状态数据处理第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不同时段下生理与操作行为典型参数特征分析第42-68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不同时段下驾驶员心电特征分析第42-52页
        4.2.1 不同时段下驾驶员的心率特征分析第43-46页
        4.2.2 不同时段下驾驶员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第46-51页
        4.2.3 不同时段下驾驶员心电指标总结第51-52页
    4.3 不同时段下的速度与加速度特征分析第52-67页
        4.3.1 不同时段下的速度特征分析第52-57页
        4.3.2 不同时段下的加速度特征分析第57-66页
        4.3.3 不同时段下的速度与加速度特征指标总结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不同时段下驾驶疲劳程度判定第68-80页
    5.1 引言第68页
    5.2 驾驶疲劳程度表征指标的选取第68-72页
        5.2.1 相关性分析第68-69页
        5.2.2 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第69-70页
        5.2.3 主成分分析结果第70-72页
    5.3 表征指标与驾驶疲劳程度的关系分析第72-74页
    5.4 不同时段下驾驶疲劳程度判定第74-78页
        5.4.1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原理第74-75页
        5.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驾驶疲劳程度判定模型第75-76页
        5.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不同时段驾驶疲劳程度判定结果第76-78页
    5.5 不同时段下驾驶疲劳程度研究成果的应用第78-79页
    5.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结论与展望第80-83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80-81页
    6.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第81页
    6.3 研究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附录:驾驶员类型调查问卷第88-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附件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背根神经节内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
下一篇:温经燥湿汤联合火针治疗寻常性痤疮(寒湿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