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基于主观评定的判定方法 | 第13页 |
1.2.2 基于操作行为的判定方法 | 第13-14页 |
1.2.3 基于驾驶员外部特征的判定方法 | 第14页 |
1.2.4 基于生理信号特征的判定方法 | 第14-16页 |
1.2.5 基于信息融合的判定方法 | 第16页 |
1.2.6 不同时段的驾驶疲劳研究 | 第16-17页 |
1.2.7 综合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时段以及生理与操作行为典型参数的选取 | 第21-31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驾驶疲劳概述 | 第21-22页 |
2.2.1 驾驶疲劳的概念 | 第21页 |
2.2.2 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2.3 疲劳对驾驶员的影响 | 第22页 |
2.2.4 驾驶疲劳程度的表征指标 | 第22页 |
2.3 基于昼夜生理节律的重点研究时段选取 | 第22-27页 |
2.3.1 昼夜生理节律对疲劳的影响分析 | 第23页 |
2.3.2 重点研究时段的选取 | 第23-27页 |
2.4 生理特征指标典型参数的选取 | 第27-28页 |
2.5 操作行为典型参数的选取 | 第28-30页 |
2.5.1 操作行为概述 | 第28-30页 |
2.5.2 操作行为典型参数的选取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实车实验设计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31-38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3.2.2 实验条件 | 第31-34页 |
3.2.3 实验设备 | 第34-35页 |
3.2.4 实验内容 | 第35-36页 |
3.2.5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3.2.6 实验数据采集 | 第37-38页 |
3.3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38-41页 |
3.3.1 GPS数据处理 | 第39页 |
3.3.2 心电数据处理 | 第39-41页 |
3.3.3 主观疲劳状态数据处理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不同时段下生理与操作行为典型参数特征分析 | 第42-68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不同时段下驾驶员心电特征分析 | 第42-52页 |
4.2.1 不同时段下驾驶员的心率特征分析 | 第43-46页 |
4.2.2 不同时段下驾驶员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 第46-51页 |
4.2.3 不同时段下驾驶员心电指标总结 | 第51-52页 |
4.3 不同时段下的速度与加速度特征分析 | 第52-67页 |
4.3.1 不同时段下的速度特征分析 | 第52-57页 |
4.3.2 不同时段下的加速度特征分析 | 第57-66页 |
4.3.3 不同时段下的速度与加速度特征指标总结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不同时段下驾驶疲劳程度判定 | 第68-80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驾驶疲劳程度表征指标的选取 | 第68-72页 |
5.2.1 相关性分析 | 第68-69页 |
5.2.2 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 | 第69-70页 |
5.2.3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70-72页 |
5.3 表征指标与驾驶疲劳程度的关系分析 | 第72-74页 |
5.4 不同时段下驾驶疲劳程度判定 | 第74-78页 |
5.4.1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原理 | 第74-75页 |
5.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驾驶疲劳程度判定模型 | 第75-76页 |
5.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不同时段驾驶疲劳程度判定结果 | 第76-78页 |
5.5 不同时段下驾驶疲劳程度研究成果的应用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6.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8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录:驾驶员类型调查问卷 | 第88-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