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1.中医学对痤疮的研究概况 | 第10-20页 |
1.1 中医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 第10-12页 |
1.2 中医近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 第12-20页 |
2.西医学对痤疮的研究概况 | 第20-28页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20页 |
2.2 发病原因及机制 | 第20-24页 |
2.3 临床治疗 | 第24-28页 |
3.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研究概况 | 第28-30页 |
临床研究 | 第30-42页 |
1.一般资料 | 第30-32页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30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30-32页 |
2.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32-33页 |
2.2 指标观察方法 | 第33-35页 |
2.3 疗效评定方法 | 第35-36页 |
2.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36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研究结果 | 第36-42页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第36-38页 |
3.2 皮损情况分析 | 第38-39页 |
3.3 中医证候评价 | 第39-40页 |
3.4 激素水平情况分析 | 第40-41页 |
3.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分析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52页 |
1.立法依据 | 第42-43页 |
2.方药分析 | 第43-47页 |
3.火针机理 | 第47-48页 |
3.1 中医机理 | 第47页 |
3.2 西医机理 | 第47-48页 |
4.温经燥湿汤联合火针疗法对痤疮患者皮损情况及中医证候的影响 | 第48-49页 |
5.温经燥湿汤对痤疮患者血清睾酮(T)的影响 | 第49页 |
6.温经燥湿汤对痤疮患者血清E2的影响 | 第49-50页 |
7.小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