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 1.2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1.3 研究问题 | 第19-20页 |
| 1.4 选题意义 | 第20页 |
| 1.5 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3-37页 |
| 2.1 英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相关研究 | 第23-30页 |
| 2.1.1 英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 第24-26页 |
| 2.1.2 英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习得研究 | 第26-28页 |
| 2.1.3 英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认知研究 | 第28-30页 |
| 2.2 汉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相关研究 | 第30-34页 |
| 2.2.1 汉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 第30-32页 |
| 2.2.2 汉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习得研究 | 第32-33页 |
| 2.2.3 汉语空间量度形容词的认知研究 | 第33-34页 |
| 2.3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的对比研究 | 第34-35页 |
| 2.4 对先前研究的评价 | 第35-3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37-46页 |
| 3.1 认知语义观 | 第37-42页 |
| 3.1.1 体验认知观 | 第37-38页 |
| 3.1.2 意象图式理论 | 第38-39页 |
| 3.1.3 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理论 | 第39-41页 |
| 3.1.4 新沃尔夫主义 | 第41-42页 |
| 3.2 研究方法及语料选择 | 第42-45页 |
| 3.2.1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 3.2.2 语料来源与选择 | 第43-45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空间义的异同 | 第46-82页 |
| 4.1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系统的异同 | 第46-53页 |
| 4.2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对应词对空间义的异同 | 第53-79页 |
| 4.2.1 “Long、short”和“长、短”空间义的异同 | 第53-56页 |
| 4.2.2 “Far、near”、“distant、close”和“远、近”空间义的异同 | 第56-59页 |
| 4.2.3 “Wide/broad、narrow”和“宽、窄”空间义的异同 | 第59-63页 |
| 4.2.4 “High、low”、“tall、short”和“高、低/矮”空间义的异同 | 第63-70页 |
| 4.2.5 “Thick、thin”和“厚、薄”、“粗、细”空间义的异同 | 第70-73页 |
| 4.2.6 “Deep、shallow”和“深、浅”空间义的异同 | 第73-75页 |
| 4.2.7 “Large、small”、“big、little”和“大、小”空间义的异同 | 第75-7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 第五章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转喻状况的异同 | 第82-109页 |
| 5.1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转类状况的异同 | 第82-100页 |
| 5.2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转义状况的异同 | 第100-106页 |
| 5.2.1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空间义类别转换的异同 | 第100-103页 |
| 5.2.2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凸显维度数目切换的异同 | 第103-106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 第六章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隐喻映射域的异同 | 第109-140页 |
| 6.1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隐喻概况 | 第109-111页 |
| 6.2 英、汉空间量度形容词对应词对隐喻映射域的异同 | 第111-134页 |
| 6.2.1 “Long、short”和“长、短”隐喻映射域的异同 | 第111-113页 |
| 6.2.2 “Far/distant”、“near/close”和“远、近”隐喻映射域的异同 | 第113-116页 |
| 6.2.3 “Wide/broad、narrow”和“宽、窄”隐喻映射域的异同 | 第116-120页 |
| 6.2.4 “High/tall、low”和“高、低/矮”隐喻映射域的异同 | 第120-124页 |
| 6.2.5 “Thick、thin”和“厚、薄”、“粗、细”隐喻映射域的异同 | 第124-127页 |
| 6.2.6 “Deep、shallow”和“深、浅”隐喻映射域的异同 | 第127-130页 |
| 6.2.7 “Large、small”、“big、little”和“大、小”隐喻映射域的异同 | 第130-134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134-140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0-144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140-142页 |
| 7.2 创新之处 | 第142页 |
| 7.3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142-143页 |
| 7.4 不足之处 | 第143-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4-154页 |
| 附录 | 第154-167页 |
| 致谢 | 第167-168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