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2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重难点 | 第13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 1.5.1 中职学校 | 第18-19页 |
| 1.5.2 中职学校教师 | 第19页 |
| 1.5.3 教师专业标准 | 第19-20页 |
| 1.5.4 教师评价标准 | 第20页 |
| 1.5.5 中职教师评价标准 | 第20-22页 |
| 2 中职教师评价研究的依据与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 2.1 中职教师评价研究的依据 | 第22-23页 |
| 2.1.1 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依据 | 第22-23页 |
| 2.1.2 部分省市的评价政策参考 | 第23页 |
| 2.2 中职教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 2.2.2 教师效能理论 | 第24-26页 |
| 2.2.3 教师评价理论 | 第26-27页 |
| 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解析 | 第27-37页 |
| 3.1 对《专业标准》的理论解析 | 第27-29页 |
| 3.1.1 教师专业化 | 第27页 |
| 3.1.2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 第27-29页 |
| 3.2 对《专业标准》的内容解析 | 第29-34页 |
| 3.2.1 专业理念与师德 | 第29-30页 |
| 3.2.2 专业知识 | 第30-32页 |
| 3.2.3 专业能力 | 第32-34页 |
| 3.3 对《专业标准》的结构解析 | 第34-37页 |
| 3.3.1 横向解析—各级指标间的层次性 | 第34-35页 |
| 3.3.2 纵向解析—各维度间的匹配性 | 第35-37页 |
| 4 基于《专业标准》的中职教师评价标准构建 | 第37-69页 |
| 4.1 基于《专业标准》的中职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55页 |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7-38页 |
| 4.1.2 指标设计流程图 | 第38页 |
| 4.1.3 指标体系框架 | 第38-40页 |
| 4.1.4 指标内涵及应用说明 | 第40-55页 |
| 4.2 基于《专业标准》的中职教师评价指标权重的设定 | 第55-60页 |
| 4.2.1 秩和运算法介绍 | 第56页 |
| 4.2.2 指标权重数据统计 | 第56-60页 |
| 4.3 基于《专业标准》的中职教师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60-69页 |
| 4.3.1 评价标准框架 | 第60-69页 |
| 4.3.2 评价结论说明 | 第69页 |
| 5 结论与反思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附录 | 第72-86页 |
| 后记 | 第86-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