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8-21页 |
1.1 德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发展状况 | 第8-14页 |
1.1.1 德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8-9页 |
1.1.2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 第9-13页 |
1.1.3 德国中小企业在德国社会与经济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1.2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 第14-16页 |
1.3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概述 | 第16-18页 |
1.4 选题的背景、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结构安排 | 第19页 |
1.4.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1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合约 | 第21-22页 |
2.1.1 信贷合约的跨期性 | 第21-22页 |
2.1.2 委托代理问题 | 第22页 |
2.2 中小企业融资与市场失灵 | 第22-25页 |
2.2.1 逆向选择 | 第23页 |
2.2.2 道德风险 | 第23-24页 |
2.2.3 套牢问题 | 第24页 |
2.2.4 搭便车问题 | 第24-25页 |
2.3 克服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的研究 | 第25-29页 |
2.3.1 合约理论 | 第25-26页 |
2.3.2 金融中介理论 | 第26-27页 |
2.3.3 关系型借贷 | 第27-29页 |
第三章德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与融资状况分析 | 第29-40页 |
3.1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 第29-35页 |
3.1.1 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分析 | 第29页 |
3.1.2 德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 | 第29-32页 |
3.1.3 德国中小企业的“低权益比率”之谜 | 第32-35页 |
3.2 德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状况分析 | 第35-40页 |
3.2.1 德国中小企业总体融资状况优越 | 第35-36页 |
3.2.2 德国小微企业存在融资缺口 | 第36-40页 |
第四章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 第40-62页 |
4.1 德国金融体系 | 第40-50页 |
4.1.1 银行体系 | 第40-46页 |
4.1.2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 第46-48页 |
4.1.3 资本市场 | 第48-50页 |
4.2 欧盟中小企业促进体系 | 第50-62页 |
4.2.1 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演变 | 第50页 |
4.2.2 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50-51页 |
4.2.3 欧盟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 | 第51-53页 |
4.2.4 欧盟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体系 | 第53-62页 |
第五章主要往来银行制与德国储蓄银行 | 第62-91页 |
5.1 主要往来银行制 | 第62-72页 |
5.1.1 主要往来银行定义 | 第62-63页 |
5.1.2 主要往来银行制的特点 | 第63-64页 |
5.1.3 主要往来银行制的经济学分析 | 第64-72页 |
5.2 德国储蓄银行分析 | 第72-84页 |
5.2.1 发展历程 | 第72-73页 |
5.2.2 储蓄银行的特点 | 第73-78页 |
5.2.3 储蓄银行的业务模式 | 第78-83页 |
5.2.4 储蓄银行是中小企业的重要信贷来源 | 第83-84页 |
5.3 德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84-91页 |
5.3.1 分析方法 | 第84-85页 |
5.3.2 指标及数据选取 | 第85-87页 |
5.3.3 结果及分析 | 第87-91页 |
第六章公共资金支持机制:资助银行 | 第91-104页 |
6.1 发展历史 | 第91-92页 |
6.2 资助银行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92-93页 |
6.3 复兴信贷银行贷款项目的特点 | 第93-96页 |
6.4 资助银行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96-100页 |
6.4.1 非盈利最大化经营导向 | 第96-98页 |
6.4.2 辅助性原则 | 第98-100页 |
6.5 主要往来银行原则 | 第100-104页 |
6.5.1 主要往来银行原则运行流程 | 第100-101页 |
6.5.2 收益与风险分担机制 | 第101-102页 |
6.5.3 主要往来银行原则的优势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信用担保支持机制:担保银行 | 第104-116页 |
7.1 信用担保体系运行模式分析 | 第104-108页 |
7.1.1 信用担保的理论基础 | 第104-105页 |
7.1.2 信用担保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105-106页 |
7.1.3 信用担保体系的拓展模式 | 第106-108页 |
7.2 德国担保银行 | 第108-116页 |
7.2.1 德国担保银行发展历程 | 第108-109页 |
7.2.2 德国担保银行概况 | 第109-111页 |
7.2.3 德国担保银行的决策机制 | 第111-113页 |
7.2.4 德国担保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 第113-116页 |
第八章信息供给机制:德国社会信用信息体系 | 第116-127页 |
8.1 社会信用体系的经济意义分析 | 第116-118页 |
8.1.1 促进金融机构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 第116-117页 |
8.1.2 降低金融机构面临的违约风险 | 第117页 |
8.1.3 促进企业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 第117-118页 |
8.2 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模式 | 第118-119页 |
8.2.1 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118-119页 |
8.2.2 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的模式 | 第119页 |
8.3 德国社会信用信息体系概述 | 第119-122页 |
8.3.1 德国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发展历程 | 第119-120页 |
8.3.2 德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架构与法律框架 | 第120-122页 |
8.4 德国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 第122-125页 |
8.4.1 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 第122-124页 |
8.4.2 降低银行信贷成本 | 第124-125页 |
8.5 商会和协会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作用 | 第125-127页 |
第九章融资体系的架构者:政府支持体系 | 第127-135页 |
9.1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 第127-131页 |
9.1.1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 第127-128页 |
9.1.2 营造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128-129页 |
9.1.3 提供充足的财政和金融资助 | 第129-131页 |
9.2 德国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功能 | 第131-135页 |
9.2.1 政府作用 | 第131-133页 |
9.2.2 政府遵循的原则 | 第133-135页 |
第十章德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评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35-147页 |
10.1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 第135-139页 |
10.1.1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优势 | 第135-137页 |
10.1.2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不足之处 | 第137-139页 |
10.2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139-147页 |
10.2.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139-141页 |
10.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141-142页 |
10.2.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 | 第142-143页 |
10.2.4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143-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后记 | 第157-158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