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构词法论文

现代汉语减量副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8页
    0.1 研究对象第7-10页
    0.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0.3 研究范围第11-12页
    0.4 语料来源第12-13页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第一章 现代汉语减量副词的类别第18-33页
    1.1 减量副词的意义类别第18-23页
        1.1.1 限定范围减量副词第18-19页
        1.1.2 肯定弱化减量副词第19-20页
        1.1.3 程度降低减量副词第20-21页
        1.1.4 逻辑递减减量副词第21-22页
        1.1.5 语势减轻减量副词第22-23页
    1.2 减量副词的量值类别第23-25页
        1.2.1 减多量副词第23-24页
        1.2.2 减少量副词第24-25页
    1.3 减量副词的模糊性类别第25-27页
        1.3.1 固化减量副词第25-26页
        1.3.2 弥散减量副词第26-27页
    1.4 减量副词的独立性类别第27-29页
        1.4.1 独立减量副词第27-28页
        1.4.2 非独立减量副词第28-29页
    1.5 减量副词的主客观类别第29-32页
        1.5.1 客观减量副词第30-31页
        1.5.2 主观减量副词第31-32页
    1.6 小结第32-33页
第二章 现代汉语减量副词的特征第33-50页
    2.1 语音特征第33-37页
        2.1.1 重音与减量第33-35页
        2.1.2 重叠与减量第35-36页
        2.1.3 停顿与减量第36-37页
    2.2 语义特征第37-40页
        2.2.1 范围限定类减量副词的语义特征第37-38页
        2.2.2 肯定弱化类减量副词的语义特征第38页
        2.2.3 程度降低类减量副词的语义特征第38-39页
        2.2.4 逻辑递减类减量副词的语义特征第39页
        2.2.5 语势减轻类减量副词的语义特征第39-40页
    2.3 句法功能特征第40-43页
        2.3.1 减量副词的单独成句功能第40-41页
        2.3.2 减量副词的组合限定功能第41-42页
        2.3.3 减量副词的连用共现功能第42-43页
    2.4 语用特征第43-48页
        2.4.1 减量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第44-47页
        2.4.2 减量副词的焦点标记功能第47-48页
    2.5 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现代汉语减量副词的认知研究第50-64页
    3.1 主观性与减量副词第50-55页
        3.1.1 减量表达的视角主观性第51-52页
        3.1.2 减量表达的情感主观性第52-54页
        3.1.3 减量表达的认识主观性第54-55页
    3.2 交际性与减量副词第55-59页
        3.2.1 语言的交际功能第55-56页
        3.2.2 减量副词的交际功能第56-59页
    3.3 元认知与减量副词第59-61页
        3.3.1 元认知对减量的构建第60页
        3.3.2 元认知对减量的区分第60-61页
    3.4 减量副词与增量副词的不对称第61-63页
        3.4.1 增量类和减量类副词的不对称现象第61-62页
        3.4.2 增量副词和减量副词的不对称原因第62-63页
    3.5 小结第63-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附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介词“X”与“X着”比较研究
下一篇:现代汉语领悟类语气副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