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8页 |
1.1 理论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希望感的作用 | 第13-14页 |
1.3 希望感的内涵 | 第14-15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5-18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2.1 希望感的概念内涵 | 第18-19页 |
2.2 希望感的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2.2.1 希望感的早期理论 | 第19-20页 |
2.2.2 Snyder的希望感的认知理论 | 第20页 |
2.2.3 希望感的多维动态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2.2.4 希望感的多维结构层次理论 | 第21页 |
2.3 希望感的测量 | 第21-22页 |
2.3.1 成人特质希望感量表(DHS) | 第21页 |
2.3.2 状态希望感量表((SHS) | 第21-22页 |
2.3.3 儿童希望感量表(CHS) | 第22页 |
2.3.4 成人不同生活侧面希望感量表(ADSHS) | 第22页 |
2.3.5 Herth希望感量表(HHS和HHI) | 第22页 |
2.4 希望感的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2.4.1 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 第22-23页 |
2.4.2 外在的人际、家庭和社会因素 | 第23-26页 |
第3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 第26-30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27-30页 |
第4章 青少年希望感的多水平因子分析 | 第30-44页 |
4.1 研究思路与目标 | 第30页 |
4.1.1 研究思路 | 第30页 |
4.1.2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4.2.1 被试 | 第30-31页 |
4.2.2 工具 | 第31页 |
4.2.2.1 青少年希望感的评估 | 第31页 |
4.2.2.2 自我效能感评估 | 第31页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1-32页 |
4.2.3.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4.2.3.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页 |
4.3 结果 | 第32-42页 |
4.3.1 青少年希望感量表测验项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4.3.2 青少年希望感因子模型的测验项目分析 | 第33-35页 |
4.3.3 青少年希望感因子模型信度及效度分析 | 第35-41页 |
4.3.4 青少年希望感多水平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青少年希望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6页 |
5.1 研究思路与目标 | 第44-46页 |
5.1.1 研究思路 | 第44页 |
5.1.2 研究目标 | 第44-4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6-49页 |
5.2.1 被试 | 第46页 |
5.2.2 工具 | 第46-47页 |
5.2.2.1 班级层面测量 | 第46-47页 |
5.2.2.2 学生个体层面的青少年希望感评估 | 第47页 |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7-49页 |
5.2.3.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5.2.3.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8-49页 |
5.3 结果 | 第49-52页 |
5.3.1 班级层面变量的描述、相关统计及青少年希望感随机截距模型分析 | 第49-50页 |
5.3.2 班主任特质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对青少年希望感的影响分析 | 第50页 |
5.3.3 班级氛围对青少年希望感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5.3.4 班主任特质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对班级氛围的影响分析 | 第51页 |
5.3.5 班级氛围在班主任特质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影响青少年希望感的中介作用 | 第51-52页 |
5.4 小结 | 第52-56页 |
第6章 讨论 | 第56-60页 |
6.1 青少年希望感多维度模型建立的意义 | 第56-57页 |
6.2 青少年希望感的单水平与多水平因子模型比较 | 第57页 |
6.3 青少年希望感多水平因子模型的合理性 | 第57-58页 |
6.4 学校环境中班主任对班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作用 | 第58-59页 |
6.5 班级氛围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59页 |
6.6 研究意义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附录1 青少年学生调查量表 | 第68-72页 |
附件2 中学班主任教师调查量表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