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成果与不足 | 第10-14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二、 研究的空白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4-15页 |
一、 主要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第二章 《故都的秋》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情况及其价值分析 | 第15-21页 |
第一节 郁达夫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定位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故都的秋》入选语文教材编纂情况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故都的秋》文本分析与教学价值 | 第18-21页 |
一、 审美教育方面的价值 | 第18-19页 |
二、 主题解读方面的价值 | 第19-20页 |
三、 品析散文阅读的教学价值 | 第20页 |
四、 鉴赏写景文章艺术手法的教学价值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二十年《故都的秋》的教学演变(1979-1999)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二十年《故都的秋》入选语文教材的编纂情况 | 第21-23页 |
一、 改革开放时期《故都的秋》在语文教材中的情况 | 第21页 |
二、 1984年语文阅读文选(高中用) | 第21-22页 |
三、 1990年高级中学课本 语文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二十年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解读分析及对比 | 第23-25页 |
一、 主要教学内容解读分析 | 第23-24页 |
二、 二十年间教学侧重的变化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理论对《故都的秋》教材编写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教材解读变迁与彼时文学解读之关联 | 第26-29页 |
一、 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的影响 | 第26页 |
二、 文学史上有关《故都的秋》的解读 | 第26-29页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的《故都的秋》的教学解读(2000-至今) | 第29-38页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故都的秋》入选语文教材编纂情况 | 第29-32页 |
一、 新世纪以来《故都的秋》在语文教材中的情况概述 | 第29页 |
二、 人教版2003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 第29-30页 |
三、 “一标多本”下的语文高中教材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新世纪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解读分析及对比 | 第32-34页 |
一、 主要内容解读分析 | 第32-34页 |
二、 新课改下教学侧重的变化 | 第34页 |
第三节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理论对《故都的秋》教材编写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教材解读变迁与彼时文学解读之关联 | 第35-38页 |
一、 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 文学史有关《故都的秋》的解读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38-41页 |
第一节 《故都的秋》解读史的主要特点梳理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故都的秋》解读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 第39-41页 |
一、 借鉴名家解读,加强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的建构作用 | 第39页 |
二、 更新文学理论,创建文学阅读教学新模式 | 第39-40页 |
三、 进行文本感悟,重视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