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代的文学媒介场构成论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文学媒介场生成的背景 | 第12-20页 |
(一) 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学发展与转型 | 第12-13页 |
(二) 文学媒介互动发展现状 | 第13-20页 |
1. 纸质媒介的文学期刊和出版物转型与发展 | 第14-16页 |
2. 影视媒介对文学的传承与影响 | 第16-18页 |
3. 网络媒介催生了新型文学形态 | 第18-20页 |
二、文学媒介场的内涵及其功能构成 | 第20-31页 |
(一) 文学媒介场的界定与内涵 | 第20-23页 |
1. "媒介场"的内涵 | 第21-22页 |
2. "文学媒介场"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 文学媒介场的功能构成 | 第23-31页 |
1. 媒介场中不同类型媒介之间的关系 | 第24-26页 |
2. 媒介与文学之间的功能关系 | 第26-28页 |
3. 文学媒介场中不同文学存在方式之间的功能关系 | 第28-31页 |
三、文学媒介场的动态构成 | 第31-45页 |
(一) 文学媒介场影响下的文学生产方式变革 | 第31-35页 |
1. 艺术生产中文学媒介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需求 | 第31-32页 |
2. 文学媒介生产形态的多样化呈现方式 | 第32-33页 |
3. 文学媒介生产力的变革 | 第33-34页 |
4. 文学媒介生产方式的多元共生特征 | 第34-35页 |
(二) 文学媒介场的文学存在方式的变更 | 第35-40页 |
1. 图像化文本形态的文学存在方式 | 第35-37页 |
2. 双文本、多文本形态的文学存在方式 | 第37-38页 |
3. 网络媒介提供的文学网络化存在方式 | 第38-40页 |
(三) 文学媒介场的文学传播方式的转换 | 第40-42页 |
(四) 文学媒介场的文学消费方式的变化 | 第42-45页 |
四、文学媒介场的结构构成 | 第45-55页 |
(一) 文学活动要素结构构成 | 第45-46页 |
(二) 文学媒介生产要素的结构构成 | 第46-51页 |
1. 媒介生产者构成要素 | 第46-48页 |
2. 媒介生产工具构成要素 | 第48页 |
3. 媒介生产资料构成要素 | 第48-50页 |
4. 媒介文学产品构成要素 | 第50页 |
5. 文学媒介场各生产要素之间关系 | 第50-51页 |
(三) 文学媒介场与外部场域的系统构成 | 第51-55页 |
1. 文学媒介场与政治场的关系 | 第51-52页 |
2. 文学媒介场与经济场的关系 | 第52-53页 |
3. 文学媒介场与文化场的关系 | 第53-55页 |
五、文学媒介场理论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 第55-60页 |
(一) 文学媒介场理论的实践意义 | 第55-57页 |
1. 改善文学与媒介的关系 | 第55-56页 |
2. 促进文学繁荣发展 | 第56页 |
3. 完善文学生产制度 | 第56-57页 |
(二) 文学媒介场的理论意义 | 第57-60页 |
1. 丰富艺术生产理论 | 第57页 |
2. 完善文学接受理论 | 第57-58页 |
3. 开拓文学媒介理论研究领域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