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内容 | 第12-13页 |
一、网络交互式艺术生产方式的研究基础及其理论内涵 | 第13-18页 |
(一)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提出 | 第13页 |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对艺术生产论的发展 | 第13-16页 |
(三) 网络交互式艺术生产方式的理论内涵 | 第16-18页 |
二、网络交互式艺术生产方式的构成 | 第18-32页 |
(一) 作为艺术生产工具的计算机和互联网 | 第19-22页 |
(二) 数字技术、超文本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艺术生产技术 | 第22-25页 |
(三) 网络交互式艺术生产中的新型生产者 | 第25-27页 |
(四) 生产者、传播者与消费者趋于一体化 | 第27-29页 |
(五) 平等即时性的艺术交往关系 | 第29-32页 |
三、网络艺术文本:交互生产建构物与交互平台 | 第32-43页 |
(一) 网络艺术文本及其特征 | 第32-35页 |
(二) 网络超文本:网络艺术文本的典型形态 | 第35-39页 |
(三) 作为交互建构物与互动平台的文本 | 第39-40页 |
(四) 动态性文本的赋意功能 | 第40-43页 |
四、网络交互式艺术生产方式的研究意义 | 第43-46页 |
(一) 网络交互式艺术生产方式理论的实践意义 | 第43-44页 |
(二) 网络交互式艺术生产方式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1页 |
参考书目 | 第51-53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