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3.1 荣军 | 第10-11页 |
1.3.2 荣军医院 | 第11页 |
1.3.3 社会工作 | 第11-12页 |
1.4 文献评述 | 第12-16页 |
1.4.1 国内文献的评述 | 第12-14页 |
1.4.2 国外相关文献评述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1.5.3 访谈法 | 第17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Y荣军医院服务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 第19-32页 |
2.1 Y荣军医院荣军服务的发展阶段 | 第19-29页 |
2.1.1 社会工作介入前传统服务阶段(1982 年至2008年) | 第20-23页 |
2.1.2 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初始阶段(2009 年至2010年) | 第23-26页 |
2.1.3 社会工作服务的深化发展阶段(2011 年至今) | 第26-29页 |
2.2 Y荣军医院服务发展的特点 | 第29-32页 |
2.2.1 由医疗康复转为全人正常化发展 | 第29-30页 |
2.2.2 由封闭式服务走向开放式服务 | 第30页 |
2.2.3 由物质满足上升到物质和精神共同满足 | 第30页 |
2.2.4 服务手段由传统方法转向专业化方法 | 第30页 |
2.2.5 由医院照顾转变为由医院社区共同照顾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荣军需要与社会工作介入服务 | 第32-39页 |
3.1 荣军需求 | 第32-36页 |
3.1.1 荣军心理疏导的需求 | 第33页 |
3.1.2 荣军情感支持的需求 | 第33-34页 |
3.1.3 荣军休闲娱乐的需求 | 第34-35页 |
3.1.4 荣军适度发展的需求 | 第35-36页 |
3.2 社工介入是荣军需求得以满足的必然选择 | 第36-39页 |
3.2.1 专业社会工作弥补荣军服务不足 | 第36-37页 |
3.2.2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引导荣军服务 | 第37-38页 |
3.2.3 社会工作体现荣军服务社会需求 | 第38-39页 |
第四章 Y荣军医院的社会工作服务现状 | 第39-51页 |
4.1 Y荣军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 第39-42页 |
4.1.1 荣军个体层面 | 第39-40页 |
4.1.2 照顾系统层面 | 第40-41页 |
4.1.3 医院社区层面 | 第41-42页 |
4.2 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方式 | 第42-46页 |
4.2.1 荣军服务个案工作 | 第42页 |
4.2.2 荣军服务小组工作 | 第42-44页 |
4.2.3 荣军服务社区工作 | 第44-46页 |
4.3 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成效 | 第46-47页 |
4.3.1 荣军生活质量提高 | 第46页 |
4.3.2 医院服务理念有所转变 | 第46-47页 |
4.3.3 照顾者专业服务能力提升 | 第47页 |
4.3.4 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发展 | 第47页 |
4.4 荣军医院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存在问题 | 第47-51页 |
4.4.1 传统观念束缚,专业化深入不够 | 第47-48页 |
4.4.2 理论和实践脱节,有效性不足 | 第48页 |
4.4.3 社工专业水平较低、服务能力不强 | 第48-49页 |
4.4.4 行政因素干扰,服务自主性受限 | 第49-50页 |
4.4.5 政策立法滞后,服务规范性较弱 | 第50-51页 |
第五章 Y荣军医院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完善 | 第51-55页 |
5.1 社工需要提升能力和适应环境 | 第51-52页 |
5.2 医院需要加大对社工支持力度 | 第52-53页 |
5.3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服务体系 | 第53页 |
5.4 加强培训和树立新的服务理念 | 第53-54页 |
5.5 注重理论和实践方法与本土的结合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