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22-2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6-46页 |
2.1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 第26-32页 |
2.2 关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 第32-35页 |
2.3 关于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 | 第35-37页 |
2.4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 | 第37-46页 |
第3章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相关理论及主要博弈分析 | 第46-86页 |
3.1 线上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 第46-51页 |
3.2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理论分析 | 第51-64页 |
3.3 B2B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企业与融资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64-72页 |
3.4 B2B电子商务平台与商业银行博弈分析 | 第72-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4章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86-114页 |
4.1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分析流程 | 第86-87页 |
4.2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 | 第87-89页 |
4.3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参照 | 第89-94页 |
4.4 线上供应链金融外部环境的风险影响因素 | 第94-95页 |
4.5 线上供应链金融内部的风险影响因素 | 第95-103页 |
4.6 线上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 | 第103-105页 |
4.7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05-11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静态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 第114-136页 |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层次分析法的适用性 | 第114-116页 |
5.2 静态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实施步骤 | 第116-117页 |
5.3 风险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117-120页 |
5.4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体系各级权重的确定 | 第120-131页 |
5.5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指标集 | 第131-13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6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动态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 第136-174页 |
6.1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 第136-137页 |
6.2 系统动力学软件选取与条件假设 | 第137-140页 |
6.3 各子系统因果关系图及流图 | 第140-147页 |
6.4 风险因素间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 第147-151页 |
6.5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因果关系图及流图 | 第151-159页 |
6.6 系统动力学模型变量集 | 第159-172页 |
6.7 系统动力学方程构建 | 第172-173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第7章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 第174-224页 |
7.1 案例企业背景描述 | 第174-178页 |
7.2 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分析 | 第178-189页 |
7.3 系统动力学动态风险分析 | 第189-219页 |
7.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比较 | 第219-22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221-224页 |
第8章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 | 第224-240页 |
8.1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 第224-225页 |
8.2 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 第225-230页 |
8.3 优化风险管控制度 | 第230-234页 |
8.4 完善风险预警体系 | 第234-236页 |
8.5 加强风险预案管理 | 第236-239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239-240页 |
结论 | 第240-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246-254页 |
附录 | 第254-27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70-272页 |
致谢 | 第272-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