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盲书的音乐文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4页 |
| 1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4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平遥盲书的生态环境 | 第14-17页 |
| ·平遥的历史文化环境 | 第14-15页 |
| ·平遥盲书的渊源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平遥盲书之“说” | 第17-31页 |
| ·平遥盲书的方言韵味 | 第18-22页 |
| ·语音 | 第18-20页 |
| ·词汇特征 | 第20-21页 |
| ·语法特点 | 第21-22页 |
| ·平遥盲书唱词之文学魅力 | 第22-31页 |
| ·说唱体裁、口头文学 | 第22-24页 |
| ·题材多样、内容广泛 | 第24-26页 |
| ·语言生动、修辞丰富 | 第26-31页 |
| ·俗语、谚语 | 第26-27页 |
| ·丰富的修辞手法 | 第27-31页 |
| 第三章 平遥盲书之“唱” | 第31-42页 |
| ·唱腔音乐 | 第31-36页 |
| ·以板腔体为主的唱腔音乐 | 第31-36页 |
| ·板式结构 | 第31-33页 |
| ·唱腔类型 | 第33-36页 |
| ·单曲体音乐结构类型 | 第36页 |
| ·伴奏特点 | 第36-42页 |
| ·伴奏乐器 | 第37-38页 |
| ·伴奏音乐 | 第38-42页 |
| ·结尾伴奏 | 第38-39页 |
| ·随腔伴奏 | 第39页 |
| ·伴奏点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平遥盲书之“表” | 第42-49页 |
| ·表演者概况 | 第42-44页 |
| ·表演的时节、缘由 | 第44-45页 |
| ·表演状况 | 第45-49页 |
| ·表演场地 | 第46-47页 |
| ·表演状态 | 第47-48页 |
| ·观看群众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对平遥盲书之解读 | 第49-58页 |
| ·平遥盲书的艺术特点 | 第49-52页 |
| ·语言和音乐的完美融合 | 第49-51页 |
| ·音乐性、故事性、表演性的有机结合 | 第51-52页 |
| ·平遥盲书的文化释义 | 第52-54页 |
| ·中国传统思想“和”的充分体现 | 第52-53页 |
| ·对命理文化的信仰 | 第53-54页 |
| ·平遥盲书的功能阐释 | 第54-55页 |
| ·祈祷祝愿与求福禳灾 | 第54页 |
| ·教育感化与宣传时政 | 第54-55页 |
| ·增强娱乐与艺术审美 | 第55页 |
| ·平遥盲书的现状思考 | 第55-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3-64页 |
| 承诺书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