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作曲家生平及作品概述 | 第10-13页 |
第一节 作曲家生平概述 | 第10-12页 |
第二节 《蝶恋花》创作背景简述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蝶恋花》与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渊源 | 第13-26页 |
第一节 音乐材料的缘起三迭 | 第13-22页 |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二幕重逢》与《蝶恋花·羞涩》 | 第13-17页 |
二、《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二幕芭蕾与京剧》与《蝶恋花·放荡》 | 第17-18页 |
三、《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三幕撕灯》与《蝶恋花·多愁善感》 | 第18-22页 |
第二节 精神文化内涵的关系 | 第22-26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京剧戏曲元素的运用 | 第22-23页 |
二、人道主义关怀 | 第23-24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与哲学理念 | 第24-25页 |
四、君子之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创作技法研究 | 第26-72页 |
第一节 《纯洁》 | 第26-35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喻深意《蝶恋花·纯洁》与《五行》 | 第26-30页 |
二、力度与音高、结构及音乐的发展脉络间的关系 | 第30-35页 |
第二节 《羞涩》 | 第35-39页 |
一、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 | 第35-37页 |
二、音高材料的调式布局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放荡》 | 第39-44页 |
一、配器布局的设计逻辑 | 第39-42页 |
二、主体节奏律动的音高结构特征 | 第42-44页 |
第四节 《敏感》 | 第44-52页 |
一、个性化的创作特征 | 第44-50页 |
二、人声写作的技术特点 | 第50-52页 |
第五节 《温柔》 | 第52-58页 |
一、和声的音响结构关系 | 第52-58页 |
第六节 《嫉妒》 | 第58-62页 |
一、象征性写作手法的运用 | 第58-62页 |
第七节 《多愁善感》 | 第62-65页 |
一、线性旋律的创作与配置 | 第62-65页 |
第八节 《歇斯底里》 | 第65-70页 |
一、节奏型的高级处理 | 第65-70页 |
第九节 《情欲》 | 第70-72页 |
一、曲式结构的创新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