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7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 有关“生本教育”的研究 | 第12-13页 |
2. 有关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五)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六)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魏书生概观 | 第17-21页 |
(一) 魏书生其人 | 第17-18页 |
(二) 魏书生的语文教育观 | 第18-21页 |
1. 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 第18-19页 |
2. 科学的管理观 | 第19页 |
3. 民主的教学观 | 第19页 |
4. 面向全体的学生观 | 第19-20页 |
5.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 第20-21页 |
二、魏书生具有“生本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 第21-26页 |
(一) 魏书生具有“生本性”的语文民主教育思想 | 第21-23页 |
(二) 魏书生具有“生本性”的语文科学管理理念 | 第23-24页 |
(三) 魏书生“生本性”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目标 | 第24-26页 |
三、魏书生具有“生本性”的语文教育思想根源 | 第26-28页 |
(一) 魏书生“生本性”语文教育思想受其时代背景与时代思潮的影响 | 第26页 |
(二) 魏书生“生本性”语文教育思想受其知识构成及个人阅历的激发 | 第26-28页 |
四、魏书生“生本性”语文教育思想与“生本教育”的比较 | 第28-42页 |
(一) “生本教育”概述 | 第28-37页 |
1.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本教育”思想内涵 | 第28-30页 |
2.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本教育”思想价值 | 第30-32页 |
3. “生本教育”思想探源 | 第32-34页 |
4. “生本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上出现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 第34-37页 |
(二) 魏书生“生本性”语文教育思想与“生本教育”理论的差异 | 第37-38页 |
1. 思想来源存在差异 | 第37页 |
2. 思想范畴存在差异 | 第37页 |
3. 思想价值存在差异 | 第37-38页 |
(三) 魏书生“生本”语文教育思想与“生本教育”理念契合之处 | 第38-39页 |
1. 都倡导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 | 第38页 |
2. 都注重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 第38-39页 |
3. 都强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 第39页 |
4. 都要求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相统一 | 第39页 |
(四) 魏书生“生本性”语文教育思想的价值 | 第39-42页 |
1. 有利于促进师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 第40-41页 |
2. 有利于更新“生本教育”的师生观 | 第41页 |
3. 有利于丰富“生本教育”的实践方式 | 第41-42页 |
五、魏书生“生本性”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42-46页 |
(一) 构建高中语文民主课堂,全面解放学生 | 第42页 |
(二) 实行高中语文科学管理,坚守学生本位 | 第42-43页 |
(三)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高中语文“生本教育”有效开展 | 第43-44页 |
(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走轻负高质的高中语文教学之路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