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音乐史论文--中国论文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8页
引言第8-12页
第一章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缘起“学堂乐歌”第12-23页
 第一节 “学堂乐歌”出现的历史原因第12-14页
  一、 中体西用思想的出现第12-13页
  二、 鸦片战争后远赴欧洲音乐考察潮的推动第13-14页
 第二节 人文关怀的典范:“李叔同”第14-19页
  一、 李叔同音乐教育中人文关怀思想探析第15-17页
   (一) 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的重视第15页
   (二) “先器识而后文艺”的人文教育思想第15-16页
   (三) 坚持音乐创作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第16-17页
  二、 人文关怀思想在“艺术歌曲”中的呈现第17-19页
   (一) “艺术歌曲”中的忧患意识第17页
   (二) 艺术歌曲中的中西结合第17-19页
 第三节 “以乐兴国”的曾志忞第19-21页
  一、 曾志忞的“以乐兴国”思想第19-21页
  二、 曾志忞对“新音乐”发展的贡献第21页
 第四节 “学堂乐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艺术歌曲的影响第21-23页
  一、 为“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22页
  二、 对国人思想启蒙和后来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思想基础第22-23页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艺术歌曲第23-43页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艺术歌曲的历史背景第23-25页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根源第23-24页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第24-25页
 第二节 音乐民族化:赵元任第25-32页
  一、 “国乐改革”观点第25-26页
   (一) 中西融合并驾齐驱第25-26页
   (二) 固守民族音乐的创作情结第26页
  二、 创作特征第26-32页
   (一) 新诗乐谱体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第26-31页
   (二) 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第31-32页
 第三节 坚持“国乐”:萧友梅第32-36页
  一、 萧友梅的国乐思想第32-34页
   (一) 音乐创作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第32-33页
   (二) 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国乐”战略构想第33-34页
  二、 创作特点第34-36页
   (一) 对新音乐的语言与风格的定位第34页
   (二) 歌曲创作中彰显人文精神第34-36页
 第四节 “放荡不羁”的“时代英雄”:青主第36-43页
  一、 青主的美学思想第36-38页
   (一) 音乐是上界语言第36-37页
   (二) 向西方乞灵第37-38页
  二、 艺术歌曲中的美学特征第38-43页
   (一) 诗乐结合的意境美第38-39页
   (二) “中西”合璧的旋律美第39-43页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第43-57页
 第一节 社会背景第43-44页
  一、 战争的“零距离”第43页
  二、 抗战语境下的政治文化背景第43-44页
 第二节 崇尚“建立民族乐派”:黄自第44-50页
  一、 创作思想第44-46页
   (一) 重视传统的民族文化第44-45页
   (二) 强调借鉴西方与发展民族音乐相统一第45-46页
  二、 创作风格第46-50页
   (一) 中西结合的浪漫风格第46-47页
   (二) 旋律民族性的婉约风格第47-50页
 第三节 “曲高和寡”的现代派先驱:谭小麟第50-57页
  一、 创作思想第50-55页
   (一) 继承传统文化第50-52页
   (二) 贴近大众生活与情感第52-55页
  二、 艺术表现形式第55-57页
   (一) 谭小麟带来的“兴德米特”作曲理论体系第55页
   (二) 坚持民族特色与西洋作曲技法的完美结合第55-57页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后记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举办毕业音乐会的报告
下一篇:以西方之器 奏中国之音--《在金孔雀飞起的地方》(附钢琴伴奏)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