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HSK中近义性质形容词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 第一节 选题 | 第8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第二章 近义性质形容词的认定方法及界定 | 第10-24页 |
| 第一节 近义性质形容词的认定方法 | 第10-11页 |
| 一、替换法 | 第10-11页 |
| 二、义素分析法 | 第11页 |
| 三、同形结合法 | 第11页 |
| 第二节 近义性质形容词的界定 | 第11-24页 |
| 一、意义方面 | 第11-23页 |
| 二、词性方面 | 第23页 |
| 三、近义性质形容词的范围与语料来源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新HSK中近义性质形容词的分类与界定 | 第24-38页 |
| 第一节 单音形容词与单音形容词的近义比较 | 第28-30页 |
| 第二节 双音形容词与双音形容词的近义比较 | 第30-38页 |
| 一、具有相同语素的双音形容词的近义比较 | 第30-36页 |
| 二、无相同语素的双音形容词的近义比较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对外汉语中辨析近义性质形容词的教学对策 | 第38-42页 |
| 第一节 词义差异 | 第38-40页 |
| 一、适用对象的差异 | 第38-39页 |
| 二、词义侧重点的差异 | 第39页 |
| 三、表义程度的差异 | 第39-40页 |
| 四、表义具体与抽象的差异 | 第40页 |
| 第二节 词性差异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近义性质形容词理解误区及教学对策 | 第41-42页 |
| 一、常用与不不常用的差异 | 第41页 |
| 二、感情色彩差异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后记 | 第45-4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6页 |